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建局四十周年献礼】中隧老兵日记(二)

 

2.jpg

 

第三篇 成昆铁路的隧道尖兵

 

       十二处(原西南铁路工程局隧道五处,1966年8月改名为铁二局十二处)在成昆铁路线上担负了二十八公里桥隧相连,最难最险的施工任务。这二十八公里施工线路,是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经常发生的地质带,被西方国家称为“铁路禁区”。

       十二处的施工工地,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境内,施工管段从牛日河12号大桥到永红9号隧道,几十公里线路桥隧相连。十弯九折的施工线路,盘延穿插在深山河谷、悬崖绝壁之中……连一个小车站也建在多线桥上,被称为“空中车站”。

 

       十二处在成昆铁路有五难——

 

       第一是隧洞开工难;第二是施工公路开路难;第三是老天断粮背粮难;第四是穿越沙木拉打水帘洞更险更难,当年参加成昆铁路选线的苏联专家称沙木拉打是“生命禁区”;第五难是:十二处施工路段了地处大凉山腹地,这里到处都潜伏着山体大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它不出来则已,一出来就是一次毁灭性灾难……

 

       (一)开工难,抬机器上山

 

       十二处(原隧道五处)——上成昆线,第一道难题就是开工难,一座座隧道洞口挂在悬崖绝壁上,一个个桥梁工地在峡谷、悬崖包围之中……没有路就开不了工!

       十二处(隧道五处)作出了“边修路,边装备,边开工”的施工布署。各个工程队、工程段分段抢干施工公路干线,两个多月后,施工公路主干线抢通了。但伸入各洞口、各桥梁工地的施工便道的总长度和总工程量都比主干线大得多。如果等各施工支线都伸到各个工点,至少三个月以上。

       有一个工程队的隧道洞口离施工公路主干线仅几百米,但隔山又隔水,要修一条施工支线至少七八公里,才能伸到洞口。这个工程队提出“搭设便桥过河,把空压机、发电机等施工机械化整为零,抄近路“抬机器上山”的施工方案。

       这个施工方案分三步走:

       第一步:组织两支小分队。

       第一支:是洞口机械场地小分队,任务是在离洞口侧面一百多米的地方,人工打眼放炮,开出一片机械安装场地,同时从洞口至山谷的光石陡坡悬崖上开出一条百多米长、2米宽的爬坡道,并在坡道上人工打孔,插入粗钢筋作锚桩,每2米一个锚桩,再系上钢丝绳,作一条爬坡绳,为以后“抬机器上山”的运输小分队,爬过洞口这段又险又陡的光石坡,开一条路。

       第二支小分队是“引水小分队”。

       任务是在离洞口几百米远的山谷溪沟上筑一道五米高的砼拦水坝,预埋上直径150的钢管,安装闸阀开关,接上七百米输水管把水引到洞口。

       10天后,洞口那片“机械场地”,开出一条爬坡小道已经完成,七百米输水管也从溪沟水坝伸到洞口。

       施工方案的第二步是:

       组织一支由四十个四川新工人组成的运输队,把水泥、砂石料背上山,这些四川小伙连夜赶制出由杂木构成的“四川背架”,将袋装的砂石料、袋装水泥捆在背架上,背起就出发。水泥、砂石料源源不断的背到洞口,机械队开始硬化场地,灌注砼基座,抢修空压机房、发电机房、车工房、修理间、电焊房、配电室……

       7天后,空压机、发电机基座全做好了,机械棚房也盖好了,万事俱备,只等机器上山。

       施工方案的第三步是:

       组织一支120人的四川小伙运输队,把施工机械化整为零,全部运上山。这些四川棒小伙从川北大山里走出来,他们祖祖辈辈在大山里爬山干农活,两个人抬二三百斤,一个人背100多斤,挑100多斤,是他们的基本功,一听说要把机器搬上山,都来抢任务。

       运输队进行了作业编组:200多斤的机器部件,配备4人,两人换抬;超过300多斤的大部件用一根又粗又长的杂木圆杠,两端各套一根横圆杠,左右各一人肩对肩拱抬,四川小伙叫这是“四人杠”,这个小组配备8人,四人轮抬,“四人扛”专抬三四百多斤的“大家伙”。

       100多斤的机械部件或装箱的零件往“四川背架”上一捆,背起就走,配备二人换背。

       运输队出发了,穿过圆木便桥时,压得桥面板吱吱作响,一过便桥就开始爬山。大家抬着、背着那些沉重的“铁坨坨”沿着山谷往上爬……

       越往上爬,坡越陡,他们抓住小树、乱石、树桩、岩缝,一步步艰难的爬行,这些负重100多斤的登山人,个个汗流浃背……

       快到洞口了,前面100多米是一条新开出来的光石爬坡道,这条小道在悬崖陡坡边沿,又险又陡,他们抓住爬坡绳拼命往上爬。稍有闪失就会跟着随身的铁坨坨一起滚下悬崖……

       过了爬坡小道,终于到达机械场地大平台,人们大声的叫喊起来:“我们上来了!我们上来了……”

       抬机器上山,每一步都在与死神挑战,北方老工人称四川小伙是“四川爬山机”。

       八天后的一个深夜,发电机开始发电,空压机开始打风,洞口工地,风钻齐鸣,气浪滚滚,灯光雪亮……

       黎明,隧道洞口响起了第一声开山炮!

       隧道开工啦!这是在施工便道没有伸到洞口的特殊条件下,隧道五处来用抬机器上山的原始施工法,奇迹般的开了工!开工工期——仅仅用了25天!

       紧接着,这个工程队又在已开工的洞口,用风钻,炸药开路,把施工便道伸向另一座隧洞洞口,伸进施工公路主干线……

 

       (二)开路难,大锤下面就是路

 

       十二处(隧道五处)的洞多,洞多桥就多。隧道开工难,桥梁工地开工更难,19个桥梁工地在深谷悬崖峭壁包围之中……

       有一个桥梁工地,就是人走进去都很困难,进入工地的五六百米,根本无路可走,那悬崖陡坡上,连人都站不稳,要想开一条施工便道进去,真是望而生畏……

       这一切都难不倒工程队的桥工班,个个桥工都有一身攀登山崖的绝招。人们叫他们“桥猴子”。桥工班班长孙海,一个从燕山走出来的北方汉子,他有两个外号一个叫“孙猴子”,爬山过崖像猴子,另一个外号叫大锤王,他能一口气甩出200大锤,锤无虚发,砸在钢杆上火星飞溅……早在宝成铁路他就练就一身人工打眼放炮的真功夫,今天,在成昆线上又派上用场。

       他提出两步走的施工方案,得到工程队领导和技术室的支持。施工方案第一步——集中工程队三十多个大锤工,配合桥工班采用人工打眼放炮,开出一条一尺多宽,600多米的人行小路伸入工地,在这条小路上每隔60米开出一个2米*2.5米的平台,以备放置,移动空压机。施工方案的第二步——用风钻,炸药开路,把一尺多宽的小路扩挖成3米宽的施工便道。

       施工方案的第一步开始了。桥工班60多个“桥猴子”,身背绳索、钢杆、八磅锤上去了。把一根根又粗又长的绳索栓在树干上,挂在突出崖面的岩石上,如果找不到栓绳的地方,重找岩缝,先把粗钢钎砸进岩缝,再把绳索栓在钢钎上。

       半天的时间,40多根又粗又长的安全绳从崖上放下来,伸到要人工打眼放炮的小路位置。几十个“大锤王”腰系安全绳,脚蹬陡坡,在悬空中飞锤打眼,叮叮咚咚的锤声在山谷回荡,隆隆的炮声响彻云霄……15天后,一条600米长,一尺多宽的小路奇迹般伸入工地。

       施工方案的第二步开始了。被北方老工人称为“四川爬山机”的四川棒小伙们派上用场,他们配合机械队把空压机、发电机化整为零,从1公里处那条正在向桥梁工地延伸的施工便道上,把空压机、发电机部件零件捆在“四川背架”上,背进了山谷,机械工把机器安装在小路的平台上,当夜那条小路上风钻怒吼,灯火通明……

       桥工班采取“分段打眼,每100米一段,分段放炮,分三次扩挖”的施工程序。

       为了施工安全,采用电雷管引爆,长电缆线传爆,启爆机起爆……

       开挖爆破过程中,空压机要反复移动,四川小伙要用他们背架,把空压机化整为零,背出山谷,又背进山谷……

       半个月后,一条长600米宽3米的施工便道终于伸进大桥工地,那条从施工公路主干线伸过的施工便道与这条600米长的大桥工地便道接通了。

       大桥工地开工啦!真是开路难!路在大锤下……

 

       (三)老天断粮我背粮

 

       大凉山腹地,气候恶劣,变化无常。

       夏天,暴雨铺天盖地,连续不断,山洪滚滚而来……秋天冷雨绵绵,到处泥泞,天地一片昏灰……冬天大雪封山,雪风怒吼,冰封雪冻。

       在秋冬交季,还会出现奇异的怪气象。

       在几十公里内,同一时间,同时出现——喜德县城的太阳、沙木拉打的雪、拉普山口的雨……

       十二处在成昆铁路的六年,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度过的。

       1968年8月,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刚过去,一次又一次特大山洪又向十二处扑来,施工公路主干线被冲断,施工便道被冲毁,施工便桥被卷走,交通中断……

       十二处投入抗洪抢险,多少工程队断粮断炊……老天要断粮,我们要抗争,十二处组织了一支支运粮队。

       工程队住地距当地粮站30多里,背一次粮往返60多里,洪水后的山路很走,很难爬。

       在背粮的队伍里,有身经百战的北方老工人,也有刚参加铁路不久的四川新工人,有双鬓斑白的老工程师,也有年轻的技术员,有从山西来探亲的太行大嫂,也有从四川来工地的辣妹子,有医生,也有炊事员……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炸药库的看守工宋老小,他曾经是山西太行山的八路军老兵。队伍刚出发时,四川小伙拦住他,不要他去,好心的劝他:“老革命,你负过伤,年纪也大了!我们年轻人多背一点,你的那份任务就完成了!你赶快回去吧!”老宋笑了笑说:“你听过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吗?我参军的时候,老班长就给我讲过这个故事,当年在井岗山,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一起下山去挑粮……今天工程队断粮了,我一个小兵,有什么理由不去背粮?”他的几句话问住了小伙们,再也拦不住他。

       在血染军旗的抗日战场,他冲在最前面,在宝成铁路线,在那一次惊心动魄的大塌方生死线上,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今天他又走在背粮队伍的最前面……我从这位老兵的身上,看到八路军的军魂,在年轻一代的身上,留下了老兵的军魂……

       运粮队翻山越岭,顶着烈日赶路,个个大汗淋淋,中午12点直到粮站,我们啃了两个冷馒头,这是工程队剩下的最后一点口粮,下一顿饭还等背回去的米下锅哩!

       我们开始用口袋装粮,其实这条口袋就是一条工作裤,用麻绳扎牢裤裆,再装上两裤管米,扎牢裤管口,往背上一搭,就是粮袋了。

       粮装好了,运粮队又往回赶路,不能歇脚,不能停步,只能拼命往前赶,因为大凉山的天,说变就变,如果突然来场暴雨,山洪一下来,就几百号人就再也回不去了……

       回来的路上,有几个北方老工人累昏了!四川小伙拿过他们的粮袋继续赶路,又上去几个棒小伙把老师傅背上赶路……下午5点运粮队终于把粮背回驻地。

       背一次粮实在不容易,真是路难走,山难爬,粮难背啊!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项目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豫ICP备11007972号 | zszz@cnteg.com | 0371-67283800

河南省郑州高新科技开发区科学大道99号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2018-202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