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地铁三号线七标安全管控成就标准化推行

武汉地铁三号线七标自成立以来,积极筹备、科学规划,严格执行项目策划会安排,紧紧围绕安全“零事故”的目标,强化事前、过程管控,加大了对安全隐患的处置力度,构建了项目全覆盖、责任全监理的安全管控体系,在过程控制中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以让标准规范习惯,使习惯符合标准为目标,将标准化作业各项指标严格落实在施工各个方面。

为实现安全管控体系化、规范化、系统化,项目部根据项目特点,创新安全质量管控手段,构造了结构清晰、职责明确、标准量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对项目全体参建员工进行宣贯、培训,以安全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化和岗位职责明细化为基础,确保施工在高标准上起步。

 

安全质量管理组织是项目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积极防范和遏制安全质量隐患及事故、切实强化对安全质量管理的事前预控工作、保证项目安全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有效措施,是落实公司“零事故”理念和风险管理的具体体现。

武汉地铁三号线七标结合项目设计、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等实际情况,准确辨识风险源和关键工序,按照相关规范、规程和最新文件规定做好项目的安全质量管理组织策划和工作计划;重点规划好现场安全标识、安全防护设置、安全用品配备,明确施工人员何时何地接受哪些安全培训和安全交底、如何评估和防范施工风险以及施工各个阶段的安全质量管控重点等,在施工的各个阶段按照安全质量管理组织设计对项目实行管控。

项目部还编制了超前地质预报作业、隧道开挖施工作业、超前小导管及锁脚锚管施工作业、初期支护作业、初支背后回填注浆及锁脚锚管注浆作业、监控量测作业等工序环节的作业指导书,规范和指导现场作业行为,并通过施工技术交底会对全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使之明白标准和掌握要领。

 

左右线隧道于4月形成4个掌子面开挖支护全工序作业,项目部严格执行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制定了隧道开挖支护作业标准,并对全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暗挖隧道设计为8个开挖作业面,目前形成生产能力的有4个作业面,即竖井进入正线隧道作业面,风井完成后,还将形成4个暗挖作业面。在目前竖井正洞施工的4个作业面中,主攻方向为竖井至王家湾方向的2个作业面。

超前地质预报标准。项目部坚持“先探后挖,不探不挖”原则,把超前地质预报作为必不可少工序,探明前方地质情况,明确风险点,在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消除风险。采用全程地质雷达超前预警,进一步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查漏补缺,在地质雷达探明的异常区则采用超前地质钻探进行进一步探明,地质雷达每次预报长度为20m,搭接5m;超前地质钻探根据需要一般探明长度为15m。利用超前小导管施工形成3m深度超前探孔,每2榀施工一次,形成全程覆盖的超前探孔,根据以上地质预报资料对重点部位进行加密短孔探测。

开挖成型控制标准。暗挖隧道开挖成型是初期支护最根本的质量要求,首先,在暗挖隧道每个作业面安装2—3台激光导向仪,分别对隧道顶部、腰部实行开挖轮廓激光导向,目前竖井工区四个作业面共安装11台激光导向仪,不仅减轻了测量强度,节约大量测量放线时间,同时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缩短了工序时间,加快了循环进度;其次,提高测量放样精度,几条激光相互复核,从根本上解决测量误差引起的支护偏差,提高开挖成型和拱架立设效果;第三,为控制超欠挖提供可靠依据,隧道超欠挖可随时准确测量,开挖作业过程全程控制,员工自己就能直接把握,在开挖过程中能够自我调整和控制,隧道超欠挖控制在5cm以内。

开挖支护参数标准。项目部自开工伊始高度重视支护参数的标准化作业,对每项支护参数在技术交底和过程控制中严格把关,做到六个明确,即明确上下台阶距离不小于5米;明确开挖支护进尺确保0.5米/榀拱架,支护完成后方可施工下一榀拱架开挖;明确支护标准参数:L= 2.5米超前小导管+锁脚锚管及注浆+25cm喷射混凝土;明确作业班组设置,结合施工进度和生产任务要求,每个掌子面设立2个开挖支护作业班组;明确班组工作内容:开挖+拱架网片安装+出渣进料+混凝土喷射作业;明确单班任务量为2榀成环拱架开挖支护。

 

安全质量有序可控,确保了武汉地铁三号线七标标准化管理的成功推行,并在施工过程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三月份武汉市建委大检查中,三号线七标是全线唯一安全、质量都超过90分的标段,在四月份的国家发改委专家组检查中,国家发改委稽察特派员金克凯给予了项目高度评价。继四月份突破竖井暗挖隧道百米开挖大关后,五月份项目不仅突破200米大关,月产值更是达到1125万,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最近更新
浏览量排行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项目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豫ICP备11007972号 | zszz@cnteg.com | 0371-67283800

河南省郑州高新科技开发区科学大道99号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2018-202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