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穿越黄河——中隧人的梦》——中隧老兵日记第二册

【序言】人们把自己的日记写在纸上,中隧老兵的日记却写在祖国的万水千山。老兵们用那双南征北战的铁脚板,把自己的日记写在那太行山、大凉山、雪峯山、彭莫山、武陵山、大瑶山、军都山、乌蒙山、秦巅、大巴山上……写在金沙江畔,大渡河上,黄河岸边…… 中隧老兵用“我为祖国修铁路,活着一分钟,战斗60秒”的初心,写着自己的日记,一写就是几十年,一写就是一辈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 中隧老兵们慢慢地从我们身边离去……但那本老兵们用青春,年华,生命写成的日记,却没有丢失。她留在了祖国万里铁路线上,留在那闪光的钢轨上, 永远闪烁着中隧老兵的军魂……

 

第一篇  千里大转移——北上黄河4501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为国防战备的需要,决定在洛阳黄河段修建一座黄河水下军用隧道。这项水下隧道工程为国家特级机密工程,代号为4501工程。

1978年5月,铁道部4501工程指挥在洛阳成立。王青松任4501工程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陈如品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大椿任总工程师。

1978年9月1日,铁道部把铁二局十二处作为穿越黄河水下隧道的施工主体队伍,整建制的调进铁道部4501工程指挥部。

图1

9月初,铁二局十二处奉令北上洛阳黄河段4501工地。古都洛阳响起了4501集结号……

4501在召唤!黄河在召唤!祖国在召唤!十二处这支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抗朝战火考验的铁军。脱下军装换工装后,从丰沙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枝柳铁路走出来的隧道尖兵,又挥师北上洛阳黄河4501工地,开始了千里大转移……

这次大转移与以往任何一次转移都大不相同,没有大张旗鼓的政治宣传大动员,没有一张巨幅标语……

大转移前夕,十二处各工程队领导口头传达了十二处关于转移新工地的通知:1、这次转移的新工地在河南省洛阳段黄河两岸的4501工地。南岸工地在洛阳市孟津县境地,北岸工地在济源县境内。2、这次转移分南北两路转移。北路:从枝柳铁路北段湖南古丈县出发北上洛阳。南路:从枝柳铁路南段湖南通道县和广西三江县地区出发北上洛阳。3、转移新工地按十二处统一部署分期分批集体转移。除枝柳线尾工人员,机械转动人员,行李托运人员外,各工程队要整建制的转移。4、南北两路转移队伍,在怀化火车站集中后,乘专列北上洛阳。5、洛阳金谷园大旅社有十二处的接待站,转移队伍到洛阳后由他们安排食宿,并引导转移队伍进入新工地。

各工程队的转移准备工作在紧张有序的进行。机械队在给施工机械刷漆、包装……

工程队的工人们正拿着大毛笔在大彬木箱上写着“怀化站——王庄站”或“怀化站——留庄站”的铁路托运标识,再把棉絮,被单,衣物往箱里一塞,用4个三角三板一卡,捆扎几道粗铁丝,行李就准备好了,这个大木箱就是工人们全部的家当。当年的枝柳线地处深山老林,花2块钱就能在村庄里买一节大彬木,自己动手制作一口大木箱。从枝柳线大转移开始,工人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旅行箱”。记得八年前,成昆铁路转战湘黔时,工人们只有一个被盖卷,大转移前只要半小时就可以“打起背包就出发”。这就是十二处,这支半军事化队伍的作风。八年后,工人们虽然有了“旅行箱”,但“打起背包就出发”的铁军作风仍然没变。仅仅几个小时,工人们个人的准备工作就全部结束了。万事俱备,只等出发……大转移开始了。枝柳铁路北段十二处工地,第一批转移的队伍从古丈县出发,乘汽车往吉首、凤凰、麻阳、辰溪县陆续到达怀化火车站,这是北上的集结地。

两天后,第一批转移的队伍登上北上洛阳的专列出发了……在北上的列车上响起了“毛主席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歌声。

列车上自发的开起了“演唱会”,连搭车返乡的家属也参加了演唱会。有人唱起了京剧沙家滨选段,山西老工人吹起了唢呐“百鸟朝凤”,太行大嫂唱起了“绣金匾”,四川工人唱起了新疆歌曲“达板城的姑娘”,四川辣妹子也唱起了“康定情歌”,还有笛子独奏“花儿与少年”、二胡独奏“喜洋”。车箱里欢声笑语,激情燃烧……

列车满载着北上黄河4501的激情,一路向北飞驰……跨长江过湖北,穿淮河进河南……这趟临时编组的专列慢车,一路停站让车,经两天一夜才到达洛阳车站。我们到洛阳已是下午五点。

十二处接待站有各工程队的先遣人员,他们到车站接到了这支近2000人的转移队伍,转移队伍到广场集合整队后,由接待站几个同志分批带进车站附近早已联系好的旅社。一个小时后,洛阳火车站附近大大小小的旅社都住满了十二处大转移的队伍。

一部分住进了金谷园大旅社。当地人说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吴佩孚大帅府的旧址就是在这里。

洛阳这座世界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沉淀是多么厚重。这里藏着十三朝古都的龙脉,这里留着中原文化的文脉……连一个普通的金谷园旅社也连着民国时期那风云变幻的历史。我真想在洛阳多呆几天,去看看龙门石窟,去看看杜甫故里,云游一下嵩山少林寺,去爬一爬老君山,看一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至此归隐修炼的“老君洞”,再登上老君山金顶,听一听云雾山中的钟声……

但是,明天就要到新工地,十二处是一支半军事化的队伍,有铁的纪律,任何人不能离开大转移的队伍。

第二天早上,转移的队伍在接待组的安排引导下上了焦枝铁路线上的慢车。一个小时后,在王庄这个小火车站下车,步行七、八公里下进入黄河南岸的4501工地。第一批转移队伍,分散住进黄河南岸边的西河清村、东河清村、许家门村老乡的土窑洞里。

3天后,第二批转移的队伍到达洛阳火车站,仍然由接待站安排引导,乘焦枝线上的慢车北上,在黄河铁路大桥桥北一个小站下车。这个黄河桥北小站原来是桥头北一个临时停车点,为了4501工程,专门增设几股道,变成一个小车站。转移的队伍在桥北车站下车后,沿黄河边乡村路进入黄河北岸4501工地……

九月底,十二处各工程队,医院、修配厂……都进入了黄河南北两岸的4501工地。转移到黄河南岸的队伍分布在洛阳市孟津县境内的东河清村,西河清村、许家门村、柿林村、霞院村。转移到黄河北岸的队伍分布在焦作市济源县境内的庙坞村、李庄村、毛岭村、留庄村。铁二局十二处这支一万之众的队伍整建制的进入4501工地,北上黄河的大转移的结束了。

 

第二篇  黄河情

 

王庄车站,黄河南岸一个小车站。那天,我们这支从湖南湘西古丈县转移过来的队伍,从这里下车后步行一个多小时后,一部份队伍进入了孟津县许家门村,这个村离黄河岸边还有七华里。另一部分队伍继续南行,几十分钟后进入黄河南岸岸边的东河清村和西河清村,这两个村庄相距2公里。两个村的村口都在黄河边,村尾伸进一条大深沟,大沟两侧黄土崖的台地上是一排排窑洞,只有村口有十来间土坯房……

图2:1978年的土窑洞

我们到这里已是中午11点了。村长和村支书带着我们到各家各户分派住房,这住房就是窑洞。两个小时后,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房东,找到自己的窑洞。一个小窑洞能住两个人,一个大窑洞可住4个人。空闲窑洞多的人家,村长村支书就给房东派住8个人,窑洞少的人家就给房东派住4个人。

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连村尾大深沟半山腰多年很少住的窑洞都住上了人。窑洞在半山腰,吃水要到沟底那条小河去挑。我们这几十个人就分住在这里……

中午,热情好客的房东大娘把我们招呼到他们那个窑洞土墙小院吃饭,桌上摆上农家“大宴”,几盘金黄金黄的大肉锅贴饺,几盘“大卷饼”,每人一大碗小米粥……

我们这些四川人第一次喝到黄河水,第一次喝到小米粥,第一次吃黄河边的大肉锅贴饺,第一次吃到北方的大卷饼。

饭后,我们下山云挑水,把大娘家几个大水缸装得满满的,连盆盆碗碗都送上了水。我们趁挑水的时候,偷偷的把十斤全国粮票和钱放进房东碗柜时里。因为饭前我们把粮票和钱交给大娘时,好坚决不接收,还生了气。

在小河边挑水的时候,分住在沟那边窑洞的小张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中午,他们也吃到大肉水饺和大卷饼……,饭后他们发现房东一家八口人在另一个窑洞小院吃饭,吃的是红薯窝窝头和白萝卜丝……不一会儿,到河边挑水的王老工人告诉我们,上午他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聊天说这里红薯是主粮,没有红薯这里的人就要饿肚子,在生产队一年到头只能分到几十斤麦子,要嫁闺女,娶媳妇或遇年过节才能吃到大肉水饺。在生产队一个棒劳力一天挣的工分只值九分钱……

王老工人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房东刘大娘也给他们吃的大肉水饺和卷饼,老王叫房东大娘一起吃水饺时,大娘说,她全家已吃过饭了,后来才发现刘大娘一家六口人在另一孔窑洞里吃的是蒸红薯、萝卜丝,喝的是红薯水。听邻居说她家大爷经常住医院,是村里的特困户,现在,大爷还在医院里……,听说上午买肉包水饺的钱还是借亲戚的。

大家听到这里,心里又感动又难过,感动的是一个特困户房东为远道而来的铁路工人做一顿北方水饺,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热情;难过的是我们一来到这里,就给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增加了麻烦和负担……

王老工人这个共产党员,多年来一直是工地上的“活雷锋”,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今天,他提出建议:大家分头到工程队各工班去募捐,为特困户刘大娘捐款。一小时后,就收到两千多块钱和二百多斤的全国粮票。刘大娘收到捐款后热泪盈眶,买了一张大红纸找人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信的内容是工农一家亲。最后一句话是——铁路工人都是活雷锋……她把这封感谢信贴在村口小学的大门口。

下午,村长和村支部书记带着村里的电工和我们的电工从村口向村尾深沟里的窑洞拉电线,几个小时后,我们所住的窑洞都安上电灯……

房东男女老少齐动员和我们一起打扫窑洞和小院。大爷还找来一大捆报纸,用小铁钉把报纸钉在土窑壁上,一开电灯,一个清洁敞亮的新房就出现了……

房东全家走后,我们发现小院里有四块门板和两大捆新木板。细心的小李是个木工,他发觉这四块门板的门轴还在,是刚从门框上取下来的,又看那捆三米多长,十几公分宽的木板,他马上认出这是修新房用的瓦楞板。小李的发现使大家恍然大悟;我们八个人需要八块铺板,还差四块,那两大捆木板就是做铺板的……

大家一讨论,一致认为我们不能让房东的窑洞没有门。这4块门板得送回去给房东重新安上。那捆木板更动不得,那肯定是大爷娶媳妇修新房用的,建新房娶媳妇,那是农村老人的头等大事啊……

我们扛着门板和两捆新木板走到房东的窑洞小院,发现那没有门的窑洞里一个人都没有,一定是到沟里干农活去了。我们立马把门板重新安进门框,那两孔窑洞又有房门了,一看小院有个棚子,下面是砖,上面是瓦,顶上堆着大大小小的圆木和木板,我们把那两大捆木板又放进棚里。这个棚子全是修新房的材料……这就是房东一生的积攒!

我们又回到自己那个窑洞小院。不经意中,我发现远处一个大台地上有几堆大麦垛。我眼前一亮,在南方我们用稻草打过地铺,在北方的窑洞里也可以用麦草打地铺。这样,我们既解决了铺板问题,又不给房东添麻烦……,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但那几堆大麦垛是生产队集体的,还得找领导与村长联系。大家叫小李去找工程队马队长汇报这里的情况……

不一会儿,马队长来了。他说:“你们把房东送来的门板送回去,重新安上窑洞门,又把房东用来娶媳妇修新房的瓦楞板归还房东,这件事做得对!看来,这次到新工地,咱十二处的老传统还没有丢!……”

马队长说:“这次一下子转移过来这么多人,村里哪有那么多床和铺板?工程队已作出决定,这次转移过来的人全部用麦草打地铺。农民兄弟对我们越好,我们越不能给这里的父老乡亲添麻烦,增加他们的负担……”

后来队长与村长协商好麦草的事。所有的人都去扛麦草,正在干农活的房东们也来帮忙,下午六点,我们都在窑洞里打上了地铺。把随身背来的被盖卷往上一铺,就安上家……

有了窑洞里这个家,我们就想起了这些黄河边上的房东们。想起今天我们北上黄河吃的第一顿饭,想到特困户房东刘大娘全家啃红薯,吃萝卜丝,喝红薯汤……却让我们铁路工人吃上北方大肉水饺,吃上了黄河边的大卷饼……

想起房东们为了让我们铁路工人住下来,拆掉自己的窑洞门,送给我们作铺板,有的房东还把自己多年辛苦积攒下来的修新房娶媳妇的木料送给我们作铺板……

想起这些房东们,想起黄河边上的父老乡亲们,我们这些打山洞的硬汉子,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多么好的房东们,多么厚道的黄河农民,多么古朴的黄河民风……我们一到这里就感到一股浓浓的黄河情……

今天,是我们转移到这里的第一天。我们这些从来没到过北方的四川人,多么想进一进村口的苹果园,多么想看一看黄河的模样……

图3:黄河岸边的苹果园

九月,正是黄河边黄苹果压枝喷红的季节。河这个苹果园很大,从东岸头到西头连着两个村苹果庄,从北到南也有100园多米宽。这是八个生产队的集体果园,这是两个村唯一的经济来源……

傍晚,住在东河清村一个工程队的几百人从东头进了果园。住在西河清村的一个工程队的几百号人从西头进了果园。1000多个身穿劳动布工作服的“铁老二”(铁二局十二处工人对自己的戏称)一下子涌进了苹果园,真是一次黄河果园的大观光……

由于进去的人太多,果园里很涌挤,后面的人群推着前面的人群,前面的人停不下脚步,站不稳脚……那压弯枝头的苹果,时时的撞到人的头上、脸上。那清香扑鼻、红喷喷的大苹果实在诱人,一抬头就能啃它几口,一伸手就能摘它几个……但十二处是一支讲传统、有纪律的队伍,没一个人伸手摘苹果。后来,黄河两岸传出一个“一千多个铁路工人进果园,没一个人伸手摘苹果”的故事。

图4

人们从苹果园出来,一下子又涌上了黄河岸,还有好几群人上了黄河滩……

我从苹果园出来,上了果园边那条山脚上的小路。上午,我的房东告诉我,从这条山脚小路向西走,上午,的房东告诉我,从这条山脚小路向西走,半个小时就走到黄河拐弯处,那里有一个伸进黄河水面的山嘴,一爬上山嘴,就能看到上游的小浪底(多少年后的小浪底水库),就能看到黄河北岸的王屋山。不一会儿,我就走到黄河拐弯处那个伸进黄河水面的山嘴。我一爬上山嘴,就感到天旋地转,好像置身在水天之中……宽阔的河面望不到边,滔天大浪滚滚而来……

啊!这就是黄河,这就是我这个华夏子孙第一次见面的母亲河!母亲河啊!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孕育出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图5:黄河日落风光

夕阳下的黄河瞬时万变。西望上游的小浪底,霞光四射,落霞染红……天水合一的小浪底一层紫蓝、一层血红、一层金黄……远处的黄河金波粼粼。这就是我这个四川人第一次见到黄河上的日落风光……

此时此刻,我想起多少古代诗人在这条黄河上悟山、悟水、悟黄河、写黄河……他们为祖国灿烂的文学宝库留下了多少传世之作。他们悟山、悟水、悟黄河,为的是那千古流芳的诗篇……

而我们这些南征北战的铁路工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悟山、悟水……悟山是为了打洞,悟水是为了架桥。悟山悟水是为了给祖国修一条铁路。

今天,我们一千多人涌上黄河岸,第一次来看黄河,第一次在黄河边悟水……但这一次不再是为了架桥,是要在黄河下面穿越一条水下隧洞……

图6

北望对岸,那里隐时现的群峰就是王屋山。王屋山西接中条山,北连太岳,东依太行,南临黄河。至今,王屋山中还有一个“愚公村”,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愚公移山”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陕北窑洞里写出的那篇《愚公移山》,号召中国人民搬掉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那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这篇《愚公移山》又成了人人都能背诵的老三篇。他又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已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做梦也没想到,4501工地会在愚公故里王屋山下的黄河两岸。

两千年前,北山愚公在这里留下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今天,十二处这支铁军将在这里留下一个穿越黄河的故事……

 

第三篇  中隧——在黄河这个摇篮里诞生

 

为加快4501的修建,适应中国战备和水下隧道及特长隧道的发展需要,铁道部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将4501工程指挥部改为铁道部隧道工程局。由隧道局承担4501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科研的全面任务。

1978年10月5日,铁道部隧道工程局正式成立。宋次中任局长,王青松任局党委书记。庄正、车相吉、李守义任副局长(后来吴鸣刚调任副局长)。刘大椿任局总工程师。

隧道局成立后,作为4501工程施工主体队伍的十二处也一分为二,改编成隧道工程局第一工程处和隧道局第二工程处。第一工程处处长王文德、处党委书记谢占魁、总工程师孙旭华。第二工程处处长张全生、处党委书记杜毓桐、总工程师叶翼先。

一处工地在黄河南岸的孟津县境内。四个工程大队分布在西河清村、东河清村、许家门村、杮林村、霞院村。一处机关在霞院村。

二处工地在黄河北岸上的济源县境内。四个工程队和一个桥工队分布在庙坞村、李庄村、毛岭村、留庄村。二处机关在留庄村。

隧道局成立后,原铁二院4501勘测设计指挥所,二院担负4501工程勘测设计的11队,地质队和隧道设计组改编为隧道局勘测设计处,后改名为隧道局勘测设计院。

原在4501的北京地铁设计组和铁四院科研组改编为隧道局科研所。

图7

隧道局成立了,中隧诞生了,中隧为4501而来,中隧为穿越黄河而来。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诞生!她在黄河这个摇篮里诞生……她诞生的第一天就担当起中国第一座水下隧道的开路先锋。从她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她要铁肩担重任,她要担起中国铁路水下隧道和特长隧道领军前进的历史重任……

中国铁路史册翻开新的一页——1978年10月5日,中隧从4501出发,走向她辉煌的未来……

 

第四篇  穿黄追梦

 

中隧为穿越黄河而来,从她诞生那天起就开始了她的穿黄梦。每个中隧人都在追着这个穿黄梦……

图8

刚刚转移到新工地,工程队长就天天泡在技术室,和技术人员一起议论起4501这个热门话题。

他说:“咱这一辈子打过多少山洞,修过多少大桥,要说带上几百人、一千把号人打洞修桥,咱不含糊!”

“这穿越黄河水下隧道,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在4501工程以前,中国还没有一支修建水下隧道的施工队伍。今天,隧道局就是中国第一支穿越黄河水下隧道的施工队伍,你们看!黄河南岸十多里,黄河北岸十多里,摆上隧道局上万人的施工队伍来穿越黄河!这阵势有多大!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大阵势!大工程。我做梦也没想到,还轮得上我带上几百号人的隧道专业队来打这条穿越黄河的水下隧道!我这一辈子值了……”

(当时,穿黄隧道的长度从未公布过,后来从相关设计人员那里得知:①穿黄隧道设计长度17公里,其中黄河河底过河段3公里多。②穿黄隧道是一座单独修建的军用战备铁路隧道。③在黄河河底过河段,隧道埋深50多米;④在黄河南岸,隧道线路在邙山山脉中穿行,至东南方向的王庄车站附近与既有铁路接轨。⑤在黄河北岸,隧道线路在王屋山边缘,向东穿行,至留庄车站附近,与既有铁路线接轨)。

工程队一位工程师与技术室的同事们谈起4501工程时,感慨的说:“在4501工程以前,中国还没一支修建水下隧道的施工队伍,更没有一支修建水下隧道的施工技术队伍。”

“今天,咱隧道局在4501工地的这批工程技术人员就是中国第一支穿越水下隧道的施工技术队伍。历史选择了我们。该我们这批人上了!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我们一定要担起穿黄工程施工技术这个历史重担……”

“黄河水下隧道的施工相当复杂,风险更大,前人没干过的事,我们也没干过!穿黄工程对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唯一的出路就是在4501这个大学校里再学习!再出发!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一个分配到4501工地的实习生在给他母校的老师和校友写信时说:“我这一生真荣幸,一出大学校门就走进4501工地。不久以后,我就跟随隧道局这支铁军穿越黄河水下隧道了!穿越黄河!是我的最大光荣!我要在4501工地好好表现,为母校争光!为校友争光……”

4501的隧道工,13年前是成昆铁路那批十八九岁的新工人。今天,他们都是三十出头的“二老工人”。这批隧道工身强力壮,施工经验丰富,已成为4501工地的施工主力军。

他们一到4501工地,个个信心百倍,准备在这大干一场,大显身手……但看到眼前这条大浪滔滔、望不到边的黄河时又自己给自己打了个问号?“我们这些隧道工过去穿越了沙木拉打水帘洞,修通了一条成昆铁路。今天,我们能打通一座穿黄隧道吗?”

面对穿黄工程,隧道工们能自己给自己打问号,说明这支队伍是一支身经百战施工意识成熟的隧道工队伍。

记得刚转移到4501工地的第一天,有一个外号叫“石匠”的工班长,带着他班上的几十号人去看黄河……他指着迎面而来的滚滚大浪说:“过去我们在大山里打洞,现在我们隧道工要钻到黄河河底打洞,这两个洞大不相同啊!一个是山里的洞,一个是水里的洞!过去,我们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命精神去打洞。今天,我们要打这条穿黄隧道,依我看,如果,没有新科学、新技术,想要穿过这条黄河,那就要打个大问号?……”

从那天起,这位石匠班长三天两头跑技术室问施工设计图下来没有?想弄清楚穿黄隧道到底怎么打?……

工程师告诉他:穿黄隧道的施工设计是4501工程指挥部成立后才正式开始的,现在才4个多月,可能设计工作还在过程中,叫他耐心等待。但第二天他又来了,对那位工程师说:“我们担心的就是一个字——水!这个水字解决了,穿黄隧道在我们隧道工手里是没问题的!”

“石匠”班长走后,技术室的同志都为这位班长为穿黄隧道担忧的精神所感动。大家认为工程队技术室,按惯例是照图施工,但4501工地情况特殊,施工队伍到了,施工设计图还没有到。我们技术室也不能坐等设计图,要通过处施工科去设计院问一下施工设计的初步方案。不久后,技术室得到设计院施工设计初步方案的部分信息——穿黄隧道过河段采用《冷冻法施工》……技术室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冷冻法施工的相关资料。

一天,工程队长与技术室主管工程师商量,叫技术室根据“冷冻法施工”的相关资料结合穿黄隧道的实际,给分队长、工班长讲一讲“冷冻法施工”。让大家对这个施工新技术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天,工程队长召集分队长和工班长到技术室。他说:“在《冷冻法施工》面前,我们大家都是科盲!怎么办?我们都来进扫盲班。现在请技术室主管工程师给大家讲一讲《冷冻法施工》”。主管工程师开讲了:“我们这条穿黄隧道到底怎样穿越黄河?设计院的初步施工设计方案出来了,决定采用《冷冻法施工》来穿越黄河。

什么叫《冷冻法施工》?我只能根据相关资料,简单的讲一讲目前国外矿山、煤矿在运用冷冻法施工具体的做法:第一,建立冷冻站,在冷冻站里配备安装制冷机组、盐水泵、冷却水泵等制冷设备,安装制冷管路系统……

第二、按设计的冻结孔密度间距、深度和孔径,采用专用钻机打冻结孔。

第三、安装冻结孔的钢管管路系统。

第四、将冷冻站的制冷管路系统与地下岩土层的冻结孔管路系统联接起来。

第五、盐水泵将—20℃以下的低温盐水压入地下岩土层的冻结孔管路。在冻结孔管路中循环的低温盐水,不断的吸收含水地下层中的热量,使地下含水岩土层不断降温,导致地下岩层中的水结冰。在人工制冷的持续作用下,地下岩土层也持续降温。数天后,地下天然岩土层变成一个厚厚的冻结壁。这个冻结壁强度高,稳定性强、封闭性好,它把地下工程与地下水彻底隔绝。

第六、地下工程施工人员在这个坚固的、安全的冻结壁的保护下,进行地下工程的开挖掘进和砼筑砌施工作业……

这就是目前国内外的《冷冻法施工》。

冷冻法施工当前主要运用在矿山、煤矿。在欧洲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在中国是在1970年左右才起步的。唐山的开滦煤矿起步较早。

中国为修建水下隧道,1975年8月铁道部组织了以原铁二局副局长王青松任组长,以原铁二局副总工程师刘大椿、原铁二院副院长陈如品任副组长、由铁道部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选派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赴日本青函海底隧道考察学习……

隧道局成立后,第一工程处总工程师孙旭华、第二工程处总工程师叶翼先及处实验室主任申慧纪及相关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冷冻法施工”考察学习组,去唐山开滦煤矿考察学习……

“冷冻法施工”在黄河水下隧道的施工应用,在中国还是第一次,现在隧道局设计院对穿黄隧道的“冷冻法施工”的施工设计正在进行中……

我们这个住在黄河南岸西河清村的工程队和住在黄河对岸的那个工程队,在成昆铁路沙木拉打隧道是兄弟队,一个在隧道南口,一个在隧道北口。今天,这两个兄弟队一个在黄河南岸,一个在黄河北岸;一个是一处的队伍,一个是二处的队伍。上级已经决定由这两个工程队来担负穿黄隧道河底过河段的施工任务。换句话说,这两个工程队就是穿越黄河的主攻队伍。

等到设计院的施工设计图下来,我们这两个工程队就在黄河南岸和黄河北岸各建立一个冷冻站。冷冻站建立后,我们就按设计院所作的黄河水下隧道“冷冻法施工”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开始水下隧道的施工。我们将按设计厚度、设计长度运用人工制冷技术在黄河河底隧道周围构筑一个强度高、稳定性强、封闭性好的“冻结壁”。这个“冻结壁”形成后,就把黄河水下隧道与黄河河底地下水彻底隔离。我们就在这个安全的稳固的“冻结壁”的保护下,像打山洞一样,在水下隧道里进行隧道开挖和隧道砼衬砌施工作业……”

主管工程师最后说:“今天,我只讲了“冷冻法施工”的普及课。以后正式开工了,局里,处里还会派人来上人工制冷技术专业培训课;“冷冻法施工”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的专业培训课;“冻结孔”钻孔作业专业培训课;“冻结孔”管路安装专业培训课……我和大家一样在专业培训课堂上,我们都是小学生。”

石匠班长从“扫盲班”出来后,立即把他班里的几十个伙伴叫到一起,又根据他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了一课。从那天以后,隧道工们心里那大问号就消失了,他们说:“有了冷冻法施工,穿黄隧道就从黄河底下穿过去了!”

石匠班长在参加铁路工作前是四川川东大山里一个年轻石匠,有一身好手艺。乡里、镇里、县上筑石堰,修石拱桥都离不开他,石拱桥上的护拦立柱、护栏板上的花纹图案就是他的活儿。参加铁路后,他是成昆铁路沙木拉打隧道里新工人中唯一的工班长,又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有个匠人的习惯,走到哪里,就把他那套石匠行当带到哪里。每到一条铁路线,只要是他亲手打过的隧道,亲手修过的大桥就在隧洞附近或桥梁附近找一个山崖岩壁,在上面凿上隧道和大桥的名称和日期。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哪里打隧道,在哪里修大桥,就在哪里凿几行字作个纪念!”因为这个缘故,大家叫他“石匠班长”。

这几天,他又背上他的石匠行当,在黄河边一个山崖石壁上凿打起来……几天后,石壁上出现了十一个凸型大字:“我们一定能打通穿黄隧道”,下面一行小字是:“隧道局一处隧道工人1978年。”

石匠班长的石刻大作完成后,他班里的伙伴都上来帮忙,从黄河边提上来一桶又一桶水,把凿字的石壁冲洗得干干净净,又用自己的毛巾把石壁擦了好几遍。石匠班长用自己买来的一大桶红油漆涂在凸型字上。

远远望去,黄河岸边山崖上“我们一定能打通穿黄隧道”那十一个鲜红的大字像一团燃烧的火……这团火就是在隧道工心中燃烧的穿黄梦!

隧道工把自己的穿黄梦刻在母亲河的山崖上,也刻在每个中隧人永远的记忆里……

 

第五篇  黄河留梦

 

1978年10月下旬,4501工地进入施工准备。一处、二处各工程队的技术室开始施工便道的测量选线、定线……处修配厂开始作引入高压电线路的选线和定线……

这一年,黄河两岸的冬雪来得特别早,才12月份就降雪了。很快,北方的冬天就来了。黄河两岸大雪纷飞,雪风怒吼、冰天雪地……4501工地的施工准备工作停下来了。1979年3月,4501工地又进入热火朝天的施工准备……

各工程队开始修建工地住房,这一次4501工地所有工地住房、食堂都是砖木结构,红砖青瓦的平房。

对于这次修房,大家议论起来:“单从工地修砖瓦住房这件事来看,这4501工程不干它十年八年是完不了。至少是个八年抗战!这穿黄隧道有打头哩!准备在这里长期干吧……”。

4月份,4501工程的施工设计进入最后阶段。虽然穿黄隧道的施工设计图还没有下来,但4501工程的施工准备的脚步并没有慢下来,担负穿越黄河主攻任务的两个工程队,开始在黄河南岸和黄河北岸开挖竖井……竖井的开挖预示着4501工程的正式开工已指日可待。

5月下旬,工地上传来小道消息:“4501工程有新情况,新变化……”。小道消息传得纷纷扬扬,但4501工地施工准备仍然紧张有序的进行着……

6月初,工程队长突然给大家宣布一个惊人的消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4501工程已失去它的军事战备作用,同时国家要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重大调整,国务院决定4501工程停建!昨天,我去处里开会,隧道局已下达停工待令的通知……当大家听到“4501工程停建”这八个字的时候,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工程队长接着说:“昨天,我去处里开会回来,一夜没有合眼……我这一辈子有两件大事没想到!

第一件大事: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四十多岁的工程队长,还轮上了我带几百号人的隧道专业工程队北上4501工地,参加中国第一个穿越黄河的水下隧道攻坚战……;

第二件大事: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4501工程会突然的停建!咱为了修建黄河水下隧道,千里大转移北上4501工地。为了穿越黄河,技术室办了“冷冻法施工”扫盲班。几个月来,咱修施工便道,挖竖井……一大片工地住房也快修好了,大家马上就要从窑洞里搬出来,搬进红墙青瓦的职工宿舍……在这4501工地即将开工的关键时刻,4501工程停建了!

我感到4501的停建来得太突然,我真有点反应不过来,拐不过来弯!刚到的手的中国一号工程,就这样的飞走了!

穿越黄河这一仗,我们这个工程队还没有钻到黄河河底打一枪放一炮,就这样撤走了……我真有点不甘心、不情愿!但是,我是共产党员,是工程队长,我得服从国家这个大局。我们大家都要服从国家这个大局!中国改革开放才开始,今后,国家发展了,有的是大工程,就怕我们干不完……”。

技术室有一个中年工程师,这几天他感到自己有点失落……他原本想在这穿黄隧道里“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穿越黄河的施工实践中积累水下隧道的施工经验。他一心想着等穿黄隧道打通后,好好写几篇有价值的施工技术论文……这4501工程一停建,他只有把穿黄梦深藏在自己的心里……

石匠班长这几天,天天往黄河边跑。

他来到8个月前来过的那个山崖石壁,对着“我们一定能打通穿黄隧道”这十一个火焰般的大字,久久的发愣……4501工程停建了,但石匠班长心里那团穿黄梦的火焰还在燃烧……

几天后,石匠班长又带上他班里的几十个伙伴,背上他的石匠行当来到黄河边。

在他原来凿刻几行大字那个崖壁前面几十米远的石壁上又凿打出六个字:“我们还要回来!”在这六个大字下面,又刻出一行小字:隧道局一处隧道工1979年6月。

8个月前,石匠班长把隧道工的穿黄梦刻在黄河的山崖上。今天他又把隧道工的穿黄梦留在了母亲河的山崖上……1979年6月中旬,隧道局第一工程处和第二工程处这两支担负4501工程施工任务的主体队伍,因4501工程的停建而未战而停!未战而撤……开始了东进陇海铁路复线的大转移……

我们这个担负穿越黄河主攻任务的工程队,在黄河南岸度过了270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图9

今天,我们又背起了转战的行装,带着依依不舍的黄河情,向东陇海铁路复线出发了……

我们告别了朝夕相处、厚道朴实的房东们!

我们向黄河岸边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们挥手告别……远去了

我住过的那孔窑洞……远去了

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远去了

黄河北岸的王屋山……远去了

我的母亲河……

中隧人第一次穿越黄河,因4501的停建未战而撤……中隧人把穿黄梦——

留在自己的心里……

留在王屋山下的黄河两岸留在了母亲河……(作者:成昆铁路沙木拉打隧道老兵、中铁隧道股份退休员工 廖兴久)

最近更新
浏览量排行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项目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豫ICP备11007972号 | zszz@cnteg.com | 0371-67283800

河南省郑州高新科技开发区科学大道99号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2018-202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