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公告

相关负责人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

        相关部门负责人解读六中全会《决定》展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编者按: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下一步,我国文化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迈步向前?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相关主管部委及研究机构的有关负责人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展望。我们摘录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所作的展望,以帮助海内外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决定》精神。

  展望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摘自《决定》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我们要按照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决定》指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必须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

  要进一步形成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建设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青少年和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待业青年等给予更多关爱,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让他们增强信心,形成理性认识,养成健康人格。

  展望二:

  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摘自《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实施《全国宣传思想文化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抓紧培养造就高层次、高素质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扎根基层。要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促进年轻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要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加大推进各项人才工作任务落实的力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总结推广各地创造的人才工作新经验新办法,通过人才工作先进典型推动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杜金才: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决定》强调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深刻阐释了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极大地调动人民参与群众文化创造的热情,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动得到充分发挥。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持续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竞相涌流,让一些文化创造的成果得到充分运用。要总结推广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成果经验,健全鼓励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制度机制,切实加强对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组织领导。


                展望三

  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摘自《决定》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我们要按照《决定》要求,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

  第二,做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要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面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向农村基层倾斜的财政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扩大文化消费,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是扩大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落实《决定》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对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至关重要。

  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政府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基层文化市场;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单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动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也是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展望四:

  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摘自《决定》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决定》明确提出,“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分量、思维成熟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善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服务社会。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还要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面向国外系统翻译、出版和介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

  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高扬主流舆论,唱响奋进凯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巩固壮大网络文化阵地。进一步提升互联网行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形成业务先发优势,培育新兴业态和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网民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展望五: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

  ——摘自《决定》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勇于面对世界。

  当前,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均不到我国同期出口贸易总额的1%。我国文化进一步扩大开放有很大的空间。

  加快形成文化对外开放的格局。积极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要以精品创作为核心,量身定做既有中华文化内涵又符合各国审美心理和习惯的精品力作;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对外合作和发展,形成后发优势;要建立激励机制。

  增强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能力。要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研发展和服务外包。支持国内文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获取现金技术、管理经验、创投基金和市场网络,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文化品牌效应,扩大在全球的影响;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鼓励开展中外人才交流;要做好国际文化贸易谈判和应对,增强话语权。要继续完善文化开放的支持政策,做好文化走向世界的保障服务。

  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

  我们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个系统工程,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要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水平,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多讲“中国故事”,力求实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

  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专业化、市场化道路。要借助高新技术和新媒体,及时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要重视人与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沟通,“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让中华文化走进世界人民内心。

  要从人民和文化角度唱响科学发展观、和平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重要思想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

  展望六: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摘自《决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上升到2010年的2.75%。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力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

  主要举措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文化宏观管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完善产业政策,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依法加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着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决定》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有效发挥科技对于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于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促进。

  要“面向需求、系统推进,促进融合、加强创新”,加强对文化科技发展的系统推进,促进有利于文化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的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重视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能力建设,重视对文化产品的科学评价与知识产权保护。

  (来源:本版文字由人民日报海外版焦点关注版与人民网理论频道联合整理)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项目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豫ICP备11007972号 | zszz@cnteg.com | 0371-67283800

河南省郑州高新科技开发区科学大道99号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2018-202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