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中隧人第二次穿越黄河》——中隧老兵日记第三册

【序言】人们把自己的日记写在纸上,中隧老兵的日记却写在祖国的万水千山。老兵们用那双南征北战的铁脚板,把自己的日记写在那太行山、大凉山、雪峯山、彭莫山、武陵山、大瑶山、军都山、乌蒙山、秦巅、大巴山上……写在金沙江畔,大渡河上,黄河岸边…… 中隧老兵用“我为祖国修铁路,活着一分钟,战斗60秒”的初心,写着自己的日记,一写就是几十年,一写就是一辈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 中隧老兵们慢慢地从我们身边离去……但那本老兵们用青春,年华,生命写成的日记,却没有丢失。她留在了祖国万里铁路线上,留在那闪光的钢轨上, 永远闪烁着中隧老兵的军魂……

 

第一篇  黄河情缘

 

隧道局为 4501 工程而来,隧道局为穿越黄河而来……

1978 年 10 月 5 日,隧道局在黄河这个摇篮里诞生。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了她的穿黄梦……

1979 年 6 月,因 4501 的停建,隧道局这支穿越黄河的铁军未战而撤……中隧从 4501 出发,东进陇海铁路复线……

中隧人把自己的穿黄梦留在那王屋山下的黄河两岸。从那以后,这条黄河就系着中隧人的穿黄梦,从那以后,中隧人就与这条黄河结下不解之缘……

十三年后的 1991 年,隧道局一处二队为修建小浪底水利工程公路主干线上的一座大桥,又来到王屋山下的黄河北岸。

大桥工地在沁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这就是当年隧道局二处在黄河北岸的 4501 工地,大桥工地就在桥北车站附近,当年黄河北岸的工人们要到黄河南岸 4501 工地,只需要步行三十分钟,穿过黄河铁路大桥人行道就可以到达黄河南岸。黄河南岸 4501 工地的工人们也经常从桥南,穿过大桥人行道上黄河北岸……

图1

这次重返 4501 的一处二队,就是十三年前,住在黄河南岸 4501 工地的东河清村,许家门村的二大队,当年这支队伍是担负穿越黄河主攻任务的工程队。

大桥工地这批当年的 4501 老兵,多么想回到黄河南岸看一看当年住过的那个村庄,看一看当年住过那孔窑洞……去看望阔别了十三年的老房东,去看一看黄河岸边的父老乡亲们……

当年的石匠班长现在已是分队长了,但他更喜欢别人叫他石匠班长。他每天都在叨念着要去黄河南岸,去看一看十三年前他把隧道工的穿黄梦凿刻在黄河边那个山崖石壁……去看一看当年因 4501 工程的停建,他又把隧道工的穿黄梦留在那个难忘的山崖。他要去看一看当年他用石匠錘凿刻出的“我们还要回来!”六个一米见方的大字还在不在?大桥工地一个难得的节假日到了。这一天,老兵们起了个大早,爬上黄河大桥桥头,穿过人行道,不一会就进入黄河南岸。

我们沿着岸边小路走了一个小时就进入当年隧道局一 处的 4501 工地。走到黄河岸边一个山崖处,石匠班长停下了。

他的目光在这个山崖上搜索了好一阵才说:“当年那个刻字的岩壁就在这里!”

十三年前他凿刻的那几行字已经不在了。他从大背包里掏出几把昨夜在铁工房加工的铁铲说:“大家一人一把铁铲,轮流干,把这一层厚厚的青苔刮掉了,那几行字就出来了!”大家忙活了一个小时,山崖石壁上终于出现了“我们一定能打通穿黄隧道!”十一个大字,不一会又出现了“1978 年隧道局一处隧道工”一行字。此时此刻,老兵们惊喜若狂,激情燃烧……当年隧道工刻在山崖上的穿黄梦,至今还在啊!十三年啦!4501 在中隧人心中播下的那颗穿黄梦的火种至今还没熄灭……今天,她又在重返 4501 的老兵们心中燃起一团黄河追梦的火焰……

石匠班又把老兵们带到前方几十米的一个岩壁前面,他停住脚对我们说:“那年 4501 工程停建时,我在这里凿了六个字!”大家又拿起铁铲在岩壁铲刮起来,一个小时后岩壁出现了“我们还要回来!”六个一米见方的大字,紧接着又出现了一行字“1979 年 6 月隧道局一处隧道工”。

当年 4501 停建时,谁也没想到我们这些老兵还能重返4501。今天,当年的老兵回来了!中隧人回来了。大家情不自禁的对着邙山大喊起来:“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我们对着黄河喊:“我们又回来了!我们又回来了!……。”

中午,老兵们走进了当年住过的黄河边上的东河清村和许家门时……

这次老兵们是有备而来的,每个人都提着两瓶杜康酒,提着一大包食品,这是老兵们送给房东们的礼物。

久别重逢的老房东,又为我们这些重返村庄的铁路工人摆上农家大宴招待我们……

下午,我们依依不舍的与当年的老房东们告别,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都在村口来为我们送别,一直送到黄河边……

1993 年,隧道局一处五队在小浪底水利工程分包了一个附属工程,他们又来到了王屋山下的黄河北岸,这里是当年隧道局二处在黄河北岸最西边的 4501 工地。这里与南岸一处的 4501 工地隔河相望。中隧人又回来了!中隧人第二次重返 4501……

十五年啦!中隧人两次重返 4501 故地,重返王屋山下的黄河两岸。这条黄河与中隧人有着不解之缘……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着——

中隧人浓浓的黄河情……这里的一山一水都留着——

当年中隧人穿黄追梦的脚印……

 

第二篇  二十七年追上穿黄梦

 

2005 年,中隧集团葛洲坝集团联合体,中标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图2

9 月 27 日,穿黄工程上游线穿黄隧道正式开工。这是中隧历史上第二次穿越黄河……

二十七年前,中隧这支铁军在王屋山下的济源县第一次穿越黄河。后因 4501 工程的停建,中隧未战而撤……但 4501 在中隧人心中播下的那颗穿黄梦的火种,一直在燃烧……

从王屋山脚的济源县到太行山脚的温县这段黄河仅仅一百公里,中隧人却在这段黄河上追梦追了二十七年……

今天,中隧人终于追上了穿黄梦。中隧的第三代将在太行山脚下的温县第二次穿越黄河。

中隧第二次穿越黄河的消息传开后,当年的 4501 老兵奔走相告。原 4501 工地隧道局二处处长张全生,在第一时间里把这个特大喜讯告诉他铁八师的老战友……

原 4501 工地十二处纪委副书记,铁八师的老兵乔文勋长期卧病在床,听说中隧第二次穿越黄河,几次想起来到温县穿黄工地去看一看,终因无法行走未能如愿……他与我同住一栋楼,经常打听穿黄工地的事。他对我说:“我是军人出身,是中隧的第一代,你是中隧的第二代,我们这两代人都没把黄河穿过去!今天,中隧的第三代用盾构机第二次穿越黄河,圆了我们这两代人的穿黄梦……

4501 老兵,成昆铁路的老工程师,原 4501 工地一处施工科科长曹洪富(后来的老一处的总工程师)从温县穿黄工地开工以来,他心里一直牵挂着中隧第二次穿越黄河的事。他得知隧道局股份公司要用“盾构法施工”穿越黄河时,他感慨万千的说:“当年穿越沙木拉打水帘洞时,隧道工们手中的钢钎和大锤第一次换上了风钻……手里的掏心扒和铁簸箕,肩头上的大碴筐第一次换上了装碴机……当时已经是机械化装备了!我做梦也没想到,今天隧道局第二次穿越黄河用上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盾构机。真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啦!隧道局的第三代,圆了我们这批 4501 老兵二十七年的穿黄梦……”。

有多少 4501 老兵,还没等到中隧第二次穿越黄河这一天,就带着他们的穿黄梦离开了我们……

想到这里,我就想起了石匠班长。当年 4501 工程停建时,他用他这个追梦人特有的执着,在王屋山脚的黄河南岸山崖岩壁上凿刻了六个大字:“我们还要回来!……”

二十七年后的今天,中隧人真的回来了!中隧的第三代在太行山脚下的温县第二次穿越黄河啦!石匠班长留在黄河南岸山崖上的“我们还要回来”那句话,成了“伟大的预言”……

遗憾的是这位执着的追梦人,这位隧道工式的“预言家”还没有亲眼看到中隧第二次穿越黄河就过早离去了……但石匠班长穿黄追梦的执着精神永远留在 4501 老兵们的心里,留在中隧人的记忆里……

2005 年 12 月,我在重庆万洲一个大桥工地上得到中隧第二次穿越黄河的消息后,第二天就往温县穿黄工地赶,两天后,我就到了穿黄工地。二十七年啦!我终于等到中隧第二次穿越黄河这一天。

我一到穿黄工地,就看到原老一处二队(现中隧集团股份公司二公司)那批老兵的子弟们:小张、小王、小权、小刘、小杨……他们每个人我都叫得出名字。他们是中隧的第三代,如今成了中隧的施工主力军。

通过他们,我知道了中隧集团葛洲坝集团联合体πA标项目部经理是李荣智。这个当年大瑶山隧道的实习生,大瑶山进口的九号断层,平洞、斜井、竖井都留下他青春的脚印……他的名字也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想找他了解一下穿黄隧道的设计概况,想问一问盾构机这个神秘的水下隧道利器的大概构造和工作原理……

我到穿黄隧道工地第一天,没见到他的踪影,听说到黄河南岸的邙山与设计院的人一起做穿黄隧道的仿真实验去了……

当天下午,我回到了焦作隧道局铁路家属院,我家到温县只有几十里地,半个小时就到了。用一句老话说:“抬腿”就到!

第二天,又没见到他的人影,听说到设计院去了,一连好几天没找到他,听说为竖井的事出去了……

多少天后,他在工地出现了。大瑶山一别,又是十七年了。我已退休五年,他已成了一个穿越玄武湖……穿越重庆长江的水下隧道老兵了。今天,他又北上穿黄工地,担负起穿越黄河的重任……

他简要的说了一下穿黄隧道的设计概况:1、南水北调中线的穿黄工程,有两座穿黄隧道:一座是上游线的穿黄隧道,一座是下游线的穿黄隧道。穿黄隧道设计长度 4250 米,其中黄河河底过河段 3450 米,邙山隧道 800 米。穿黄隧道是双层结构:第一层由管片环组成的隧道外衬;第二层由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内衬结构。2、中隧集团葛洲坝集团联合体项目部,担负了黄河上游线穿黄隧道的施工任务。3、上游线穿黄隧道在黄河北岸和南岸各设计了一个竖井。其中竖井地下连续墙厚 1.5 米,深 76.6 米,外直径 21 米,内径 18 米,竖井内衬结构厚 0.8 米,竖井成井后内径 16.4 米。北岸竖井是盾构机从黄河北岸穿越到黄河南岸的始发 段。南岸竖井是盾构机穿过 3450 米黄河河底过河段后的出洞口……

他又向我简要的介绍了盾构机的基本构造;穿黄隧道采用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是由刀盘、前盾、尾盾、连接桥及后配套设备组成。整机总长 80 米,主机长 11 米,直径 9 米,整机重量 1166 吨……

最后,他深入浅出的给我讲了泥水平衡盾构机的工作原理。还给我画了一个盾构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我这个 4501 老兵,我这个“盾构法施工”的“科盲”,听了这堂“盾构法施工”的普及课后,真有一划拨开重重雾,才见庐山真面目的感觉。我第一次对“盾构法施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从那天开始,我决定要经常到穿黄工地参观学习……跟踪穿黄隧洞的各关键施工节点,和中隧的第三代一起穿黄追梦……

 

第三篇  一支学习型穿黄团队

 

穿黄工程施工难度极大,在施工中不应用施工新技术,不采用施工新工艺就寸步难行。多少新的施工技术,多少新的施工工艺都贯穿在施工过程的始终……穿黄人要面临多少道施工难关,要面临古黄河多少次挑战。要穿越黄河必须有一支学习型的穿黄团队。

穿黄工程上游戏穿黄隧道项目部,就是一支学习型的穿黄团队。这个团队半数以上是中隧的第三代,张健、蔡辉、仲生星、董霄………

穿黄工程的施工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促使这些年轻人早熟。中隧年轻一代挑起了穿越黄河的大樑。

项目经理李荣智既是这支学习型团队的一员,又是这支团队的领军人。他这个中隧的第三代,这个从某高校机械专业和西南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走出来的学子,多少年来一直走在学习和探索的路上………是一个集土木工程专业和机械专业为一体的新型工程技术人员。

夜深了……黄河滩上穿黄项目部一孔孔洞开的窗口,像星星睁着晶亮的眼睛。这就是穿黄工地工程技术人员攻关的眼睛……

他们要从一册一册国内外的地下工程专著中的字里行间寻找一条破解工地施工难题的路径。也许他们在专著中发现了什么?会给它打上一连串的问号,也许今天的这一串串问号会给明天的施工带来一个创新……

有一孔窗口,通宵达旦的亮着灯火……这就是李荣智的窗口,他正在啃着古黄河河床数万年地质大变迁的那本厚厚的地质图……正在破解古黄河给他们的穿黄团队出的一道道地质难题。他正在谋划穿越号盾构机 3450 米大穿越……他正在一册册施工专著中搜寻国外超深竖井的新技术、新工艺……寻找国外超深竖井施工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

 

第四篇  打开穿黄隧道“咽喉上的瓶塞”

 

人们说:“穿黄隧道是 1432 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的控制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

中隧人说:穿黄隧道黄河北岸和南岸的竖井就是卡在穿黄隧道咽喉上的瓶塞。打不开北岸竖井这瓶塞,盾构机就不能始发!打不开南岸竖井这个瓶塞,盾构机穿越 3450 米黄河河底过河段后,没有南岸竖井下的平台,盾构机就出不了洞,就不能进入邙山隧洞,更不可能最终实现 4250 米穿黄隧洞的贯通……穿黄隧道这个咽喉受阻,南水就过不了黄河,南水就不能北调。

图3

2005 年 9 月底,穿黄工程上游穿黄隧道北岸竖井开工、北岸竖井由 76.6 米深,外径 21 米、内径 18 米的地下连续墙及 0.8 米厚的内衬结构组成。

为了竖井的施工安全,为解决高地下水条件下竖井施工的防渗、隔水难题,在竖井最外围设计了一道 0.8 米厚、71.6 米深的自凝灰浆防渗墙。

由于数万年古黄河河床的地质大变迁,竖井施工要垂直穿越古黄河滩下全砂透水层和粉质壤土层……竖井施工真是层层险阻,层层难关。

竖井施工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在竖井的最外围构筑一道0.8 米厚 71.6 米深的超深自凝灰浆墙。这道超深自凝灰浆墙就是竖井施工防渗、隔水的安全屏障。

原设计的超深自凝灰浆墙,采用自凝灰浆成墙的施工工艺。但自凝灰浆墙的深度受到成槽时间和成槽设备的制约。

70 米以上的自凝灰浆防渗墙的成槽速度与灰浆凝结时间相矛盾的施工难题无法解决,施工深度受到限制。如果按原设计自凝灰浆成墙的施工工艺施工,不但施工风险大,成墙深度也无法达到 70 米以上。

项目部召开了超深防渗墙专题研讨会,项目部最后决定:改变原设计的自凝灰浆成墙的施工工艺。采用“汞送置换法”成墙的施工工艺,构筑一道 70 米以上的超深灰浆墙。

“汞送置换法”施工技术,在国外已应用多年。但在中国的施工应用还是第一次。

项目部这个穿黄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终于破解了古黄河给穿黄人出的第一道地质难题,攻克了 70 米以上超深灰浆墙这道施工技术难关。成功的在古黄河滩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在高地下水的施工条件下,构筑了一道 71.6 米深 、0.8 米厚,国内第一道超深灰浆防渗墙。

业界人士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道黄河北岸竖井外围这道深度为中国之最的超深灰浆防渗墙称为“国内第一墙”……

地下连续墙是黄河北岸竖井施工的第二道难关。76.6 米深,1.5米深厚的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在国内尚属首例。施工难度、施工深度在当时是国内之最。

地下连续墙开挖成槽施工的大型机械配备选型是成槽的关键。

中隧集团葛洲坝集团联合体项目部项目经理李荣智召开了地下连续墙开挖成槽施工大型机械配备选型专题会。大家从古黄河滩的复杂地质因素、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深度、开挖成槽效率、机械开挖作业时对地层的扰动程度及投入成本诸多因素分析论证。项目部最终决定:从国外引进液压双轮铣槽机作为地下连续墙开挖成墙的施工机械设备。

在 2006 年元旦的钟声中,液压双轮铣槽机在黄河北岸奏响了竖井地下连续墙开挖成墙施工进行曲……

在地下连续墙开挖成槽施工中,项目部这个穿黄团队学习应用国外先进的施工工法:Ⅰ期槽采用液压双轮铣槽机直接铣削成槽,即采用纯铣法开挖成槽,Ⅱ期槽采用大型吊车吊重凿配合液压铣槽机开挖,吊车提升重凿Ⅰ、Ⅱ期槽接头处混凝土,再使用铣槽机铣削,即采用凿铣法。这种采用大型机械配合液压双轮铣槽机开挖成槽的施工工法,在国外运用较早,但在国内的应用很少见。这种施工工法的应用,可使地下连续墙的最大施工深度能达到 100 米,……它提高了施工进度,提升了成槽施工质量,满足了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深度。在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中,项目部这个穿黄团队在槽段的连接方式上,Ⅰ期槽与Ⅱ期槽采用套铣接头的连接方式,这是项目部穿黄团队自创的新工艺。

在地下连续墙的施工中,穿黄团队用大无畏的挑战精神和智慧,先后攻克了槽孔开挖和 74 米特长钢筋笼(93 吨)的入槽吊装这两道工序难关;接着攻克了直升导管灌注混凝土这道工序难关;最后又攻克了地下连续墙墙底 17 米深的帷幕灌浆的施工难关。破解了古黄河滩给穿黄人出的一道道地质难题,在黄河滩高地下水施工条件下,成功的建成一道1.5 米厚,76.6 米深的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

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对穿黄隧道黄河北岸竖井这道深度为全国之最的超深地下连续墙,评价极高。他说,这道国内之最的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他对地下连续墙在成槽施工中槽段之间的连接方式上,采用套铣接头的连接方式极为肯定。认定这是国内首创的新工艺。

竖井基坑开挖及竖井内衬结构施工是黄河北岸竖井最后一道难关。

穿黄隧道北岸竖井地下连续墙构筑后,开始了竖井基坑开挖和内衬结构的逆作法施工。

竖井开挖按照“竖向整体分节,单节竖向分层,水平分块,自上而下”的施工程序进行。基坑开挖每节段 3—3.5 米。

基坑开挖一个节段后,即开始竖井内衬施工作业:1、竖井基坑每个开挖节段完成后对地下连续墙壁凿毛。2、架立模型及安装钢筋。3、灌注内衬混凝土。

竖井内衬结构施工采取“自上而下”按开挖节段循环逆作法施工直至灌注竖井底板混凝土。

竖井基坑开挖和内衬结构施工正节节顺利进行,捷报频传、胜利在望的时候,竖井开挖施工出现了险情……

2007 年 1 月,竖井开挖基坑的渗水突然增至 2000 立方/ 日。竖井基坑开挖一度停工……

面对竖井开挖的施工险情,项目经理李荣智带领项目部穿黄团队挑战黄河地下渗水,迎难而上,迎险而上。采取“以水治水,水下开挖”的应急方案。他们向竖井内注水,使竖井内的水位与黄河水面的水位在开挖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始终同一水位高程。

在竖井基坑开挖作业中采取“两钻一抽,气举反循环”的施工措施,经过多少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终于把竖井基坑挖到设计位置。

紧接着争分夺秒地抢灌水下混凝土,把竖井底封得严严实实。

最后对竖井的地基采用高压旋喷加固。在竖井外围采取“双高压三重管法”施工;在竖井内采用“单管法”高压旋喷施工。这是项目部自创的竖井地基加固施工法,竖井地基加固完全达到设计标准。

在竖井开挖的日日夜夜,李荣智、张健、蔡辉及他们的穿黄团队的战友们,在黄河滩冰天雪地的严冬,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2007 年 5 月上旬,黄河北岸竖井内衬结构超前完成。5 月中旬,黄河北岸竖井顺利竣工。

中隧集团葛洲坝集团联合体穿黄项目部,经过 500 多个日日夜夜艰苦卓绝的奋战,在黄河北岸成功的建成一座深度为中国之最的超深竖井。

项目部这支穿黄团队,历经多少艰难险阻,终于打开了黄河北岸竖井这个卡在穿黄隧道咽喉上的瓶塞,迎来了穿越号盾构机始发的胜利曙光……

中隧人第二次穿越黄河,将从这里开始,中隧几代人的穿黄追梦将从这里再出发……

 

第五篇  穿越黄河

 

(一)盾构始发

穿越号盾构机,将在黄河北岸这座中国之最的超深竖井里始发。盾构始发段的下卧地层是全砂透水层及泥层。若盾构在始发中出现流砂,盾构机就会沉陷……后果不堪设想。盾构机始发前,为防止洞门凿降时发生涌水、涌砂。项目部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始发段地基,提高土体承载力,降低土体渗透系数。

在始发段的近洞侧,共布设 666 根高压旋喷村桩,在背洞口侧作为始发段的反力区,同时进行土体加固,布设 285 根高压旋喷机桩。在盾构始发区的地基加固中,高压旋喷桩的总延米达 5700 米。真可谓层层设防,坚不可摧!

为保障盾构始发的绝对安全,项目部采用人工制冷技术,对洞口工正面土体进行了冷冻加固。冻结壁厚 1.2 米,弧长 13.3 米,高 14 米。盾构机将在强度高,封闭性好的冷冻壁的安全防护下始发……

洞门的凿除是盾构始发的一道难关,风险极大。洞门凿除前,始发区域要连续抽水。地下水位要降到设计位置。地下水位降到设计预定水位后,洞门凿除按“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施工作业程序进行。地下连续墙凿除的控制深度为1 米,预留 0.5 米的墙壁。洞门全部凿到预定深度后,盾构机主机立即靠前,零距离接触土体……

穿越号盾构机直径 9 米,主机长 11 米,加上后配套设备整机长 80 米,整机总重 1166 吨。这个钢铁之躯的庞然大物,要在内直径只有 14.6 米超深竖井里始发,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中隧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项目部这个穿黄团队采取了“盾构机在竖井上下同时组装,11 米长的主机先行始发,后配套设备分段跟进”施工方案。项目经理李荣智和机械总工蔡辉为了这个“分段始发”的施工方案,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大型盾构机在中国之最的超深竖井里分段始发,这种始方式当时在国内还属首例。中隧人用智慧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2007 年 6 月初,穿越号盾构机在黄河北岸中国之最的超深竖井里成功始发!

中隧年轻一代带着几代人的穿黄梦,开始了前无古人的黄河大穿越……

 

(二)3450 米大穿越

穿越号盾构杨从黄河北岸竖井始发后,我这个穿黄追梦的 4501 老兵,一次又一次的走进穿黄隧道。

在盾构机的主控室我经常见到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毕业于长安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中隧这个大熔炉里使他百炼成钢,在复杂的穿黄施工环境中,磨炼出他挑战黄河英雄虎胆。穿黄这个战场促进了年轻人早熟。年仅 25 岁的他,就肩负穿越黄河的重任,成了穿越号盾构机的机长(主司机)。他要驾驶穿越号盾构机穿越黄河,要面临多少挑战,面临多少风险……数万年的古黄河地质大变迁,留在黄河主河床底的全砂层、全泥层、复合层、钙质结核层、砂砾层、还有藏在黄河河底深处的大孤石和古树……盾构机要在黄河河底 40 米下独头掘进穿越 3450 米,真可谓层层险阻,层层难关。

3450 米黄河大穿越,盾构机在黄河高地下水压中穿越、运行,隧洞随时有上浮的危险……

古黄河给穿黄人布下了一层层封锁线,留下一道道穿黄禁区。

董霄这位年轻的穿黄人就是为穿越黄河而来,就是为挑战黄河而来……他是有备而来。

他一进入穿黄工程工地,就知道了“盾构法施工”第一个风险就是地质风险。从那天起他就啃起那厚厚的一册穿黄隧道地质图……

在盾构始发前,他在竖井上上下下盾构机组装的全过程中,把这台泥水平衡盾构机的构造摸了个透:那主机巨大刀盘上 140 把各俱特殊功能的开挖刀具;那泥水舱、气压舱、破碎机。那管片拼装机,直到液压推进系统,刀盘驱动系统……他都了如指掌。

他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啃劲,啃完一册又一册盾构机构造图和操控使用盾构机的文件……

通过他日日夜夜的“消化吸收”,这台从德国引进的盾构机,在他大脑里开动起来了……不久以后他将驾驶着它开赴穿黄的战场。

从盾构机的组装到始发,从盾构始发到 3450 米黄河大穿越,这位年轻的穿黄追梦人,在穿黄这个战场上,“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穿黄战场是中隧年轻一代成长的加速器,他这个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年轻机长,很快成了一个有实战经验、能独立应对黄河地质风险的“盾构司令”……

盾构机的主控室就是他的指挥中心,他在这里给正在掘进的穿越号盾构机发号施令……

他的那对穿黄的眼睛分分秒秒都盯着显示屏上的一个个参数……他时时刻刻操控着盾构机的各个运行系统——刀盘驱动系统,液压推进系统;盾构机姿态控制系统;管片拼装系统;数据采集监视系统……

如果显示屏上出现异常数据,他要在第一时间作出精准的判断,及时修改调整盾构机的运行参数……

他要根据开挖工作面不断变化的地层,调控液压推进系统的运行参数,保持开挖工作面的稳定。他要时刻监控盾构机的姿态,使盾构机在开挖掘进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姿态……盾构机在穿越,盾构机在掘进……每当我走进穿黄隧道就感到“盾构法施工”是多么的神奇。

项目经理李荣智这个盾构施工的老兵又在现场经我讲解这台泥水平衡盾构机的工作原理:将泥浆悬浮液(简称泥浆)输送到盾构机泥水舱,使其在开挖工作面上形成不透水的泥膜,以平衡作用于开挖工作面的土压力和水压力,稳定开挖工作面。开挖的碴土与泥浆混合形成流浆后,用排泥泵输送到洞外泥水分离场地。分离后的泥浆再重新调制成新的泥浆,用送泥泵将泥浆输送到洞内盾构机的泥水舱……周而复始的循环。

最后,他指着两条伸向洞外的管道说:“这一进一出的管道,一条是排碴管道,一条是送浆管道……

这两条悄然无声躺在洞里的管道,在我这个 4501 老兵眼里,它就是穿黄隧洞开挖掘进的运输大动脉。3450 米黄河大穿越的数万立方开挖碴土从排碴管输送到洞外;洞外的泥浆调制仓又用送泥泵通过送浆管把泥浆源源不断的送进盾构机的泥水舱……

盾构机每向前开挖的 1.6 米,完成一个开挖节段工序后就停下来。等待刚开挖好的 9 米直径的隧洞形成泥浆保护膜后就进入管片拼装工序……

每到管片拼装时,盾构工区长宋昀东就领着一伙年轻人上来了。这些年轻人一见到我就亲热的招呼我。我退休前与他们在一起修过桥,打过洞……他们是中隧的第三代。他们的父辈是第一次穿越黄河的 4501 老兵。

在盾构司机操控下,神奇的管片拼装机启动运转起来……

管片拼装作业开始了,作业人员各就各位。我一眼就认出了胸前挂着管片拼装遥控器的是原中隧股份公司二公司的小张,外号叫张嘎子……

小张操控着遥控器,管片拼装机的抓手从电瓶车上轻轻的抓取一块 1.6 米宽,0.4 米厚 6 吨重的管片,提升、平移、旋转……第一块管片上去了,紧接着拼装第二片、第三片……第七片。

工人们争分夺秒抢时间,个个挥汗如雨。上膨胀止水条,装密封圈,上螺栓,拧螺帽,调整管片环向纵向位置……管片安装片片精准,严丝合缝,七片成环。

一个多小时后,七块管片拼装成一个外径 8.7 米,内径7.9 米的钢筋混凝土管片环。新拼装的管片环与已成洞的管片环衔接成洞……

紧接着开始了地层加固注浆。宋昀东把地层加固注浆看得和他的生命一样重要。他经常给盾构工区的伙伴们敲警钟说:“如果地层加固注浆出了问题,管环周围的地层有松动,有塌陷,地层不稳定,那就是大事了!后果不堪设想……”

对试验室给的注浆配合比,他要根据现场开挖地质变化通过现场实验修改参数后才用于注浆施工。对注浆压力也要亲自掌握……人们称他是工程质量的保护神。

穿越号盾构机在 3450 米的黄河大穿越中,多少次“带压进舱”检修和换刀……

项目经理李荣智这个穿越过重庆长江的盾构施工老兵对“带压进舱”进行了科学的组织和严密的管理。

项目部制定了一整套带压进舱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条例。成立了带压进舱领导小组。

项目部对选派的“带压进舱”人员进行体检,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选派带压进舱人员到武汉海军工程大学进行专业操作培训。在穿黄隧道第一次“带压进舱”检修和换刀时,又请来了海军潜水员与进舱作业人员一起进舱,在舱内进行专业操作指导……消除了进舱人员第一次进舱作业的恐惧心理。从那以后,多少作业人员都能带压进舱,独立完成检修或换刀任务。

每次带压进舱作业,项目经理,机械总工,土木总工,安检部门都要进洞现场值班。现场配备自发电机,预防意外停电,一旦意外停电,立即启动自备发电机,确保盾构机用电,绝对保障进舱作业人员的安全。项目部配备了专业医生,现场指导带压进舱作业人员,严格控制进舱时间和出舱减压时间:进舱作业时限 90 分钟,出舱减压时间 90 分钟。

每次带压进舱,盾构司机长董霄都是亲自坐镇主控室。他分分秒秒盯着显示器,操控气压制控装置,确保舱内气压值的精准和稳定,绝对保障舱内作业人员的安全。

在穿黄的日日夜夜,董霄每天都有十二小时在盾构机主控室里度过,这里是他的穿黄战场。在这里他挑战了多少地质风险,在这里他“火线练兵”带出了五个驾驶盾构机的新兵……他战斗的青春在这里闪光。

3450 米黄河大穿越,穿黄工程上游线穿黄隧洞共“带压进舱”四百仓。

每次四人一组进舱,进舱人数达 1600 人次。400 仓带压进舱,400 仓安全出舱!中隧人又创一个安全“带压进舱”的新记录。

2009 年 12 月 22 日,穿越号盾构机安全到达黄河南岸竖井平台,露出她那无坚不摧、无险不克的巨大刀盘……又以胜利者的步伐进入邙山隧洞……

穿越号盾构机带中隧人几代人的穿黄梦,成功的完成了三千四百五十米的黄河大穿越……

图4

她穿越了黄河

穿越了历史

穿越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穿越了中国三千多年的水利史

穿越了中隧人的黄河追梦史……

中隧人两次穿越黄河的历史的故事将永远留在黄河儿女的记忆里……

 

第六篇  母亲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432 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下游丹江口水库渠首引水,经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进入淮河流域,于郑州西北部邙山黄河南穿越黄河,进入黄河北岸后横穿焦作市城中区,沿太行山东麓北上进入河北,直上首都北京,东进天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将惠泽五千三百万北方人民。北方人民期盼着同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等待着南来的长江水流进北方这片黄土地……

图5:穿黄隧道出水口

2014 年 12 月 12 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干渠全线通水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来到了……

这一天,穿黄工程的黄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庆祝穿黄隧道胜利通水……

 

这一天

南来的长江水穿越了黄河

穿越了历史

穿越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穿越了中国三千年的水利史

穿越了南水北调世纪梦

奔腾的黄河滚滚东去

南来的长江水从黄河河底三十五米穿越北上

南来的长江水与黄河在这里十字立体交叉

南水与北水五千年在这里第一次对话

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在这里交融

 

穿黄隧道通水啦!中隧 1978 年从 4501 出发,在这条黄河上两次穿越黄河,几代中隧人黄河追梦三十七年,今天终于圆梦了……

北方人民期盼、等待、追梦六十三年,今天,终于圆了南水梦……

在祖国南方流淌了五千多年的长江水,第一次流进了北方这片黄土地……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北方人民,第一次喝到南来的长江水……

图6: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

北方人民直饮长江江水,心系南水源。这个“源”就是 1952 年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可以向南方借点水……”的南水北调伟大设想,为新中国勾画出第一张南水北调宏伟蓝图。毛主席是南水北调的总设计师,没有他亲手勾画的那张南水北调的设计蓝图,就没有今日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源”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位于太行山下穿黄工程门户的河南省焦作市是南水北调中线 1432 公里主干渠唯一横穿市区中心的城市。穿黄隧道通水后,焦作市出台了南水北调城区段建设规划:

修建南水北调纪念馆和南水北调第一楼。在南水北调城区段 10 公里主干渠的河槽两岸打造“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的开放式的南水北调主题公园……

打造 1432 公里南水北调工程微缩景观,以黄河文化的特有艺术形式,构建 10 公里南水北调文化走廊……

现在,焦作市南水北调城区段的建设已进入紧张有序的施工阶段……不久以后,横穿市中区的南水北调主题公园, 10 公里长的南水北调文化走廊将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不久以后,一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南水北调纪念馆,将在这座历史文化厚重的文化古城,这座旅游名城焦作市落成……

图7:南水北调纪念塔

南水北调的总设计师、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历史伟人毛泽东将走进南水北调纪念馆……

南水北调纪念馆里将响起 1952 年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那洪亮的声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可以向南方借一点水……”。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为中国几亿北方人民勾画出一张史无前例的南水北调宏伟蓝图。没有这张总设计蓝图,就没有今天的南水北调……

这张半个多世纪前的南水北调设计蓝图,将向前来南水北调纪念馆参观的中国年轻一代和国际友人述说中国南水北调的历史……,让今日中国的年轻一代读懂南水北调工程,读懂南水北调精神,读懂南水北调中线的穿黄工程和穿黄精神……读懂中国文明和中国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水利战线上为南水北调默默奉献的几代设计和科研工作者将走进历史的记忆……走进南水北调纪念馆。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是世界上引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世界上供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

图8

这个世界级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和南水北调精神将走进历史的记忆……走进南水北调纪念馆。

随着历史岁月的推移,南水北调工程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元素的概念,她将和祖国的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水北调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一样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

南水北调中线的穿黄工程和穿黄精神将走进历史的记忆……走进南水北调纪念馆。

穿黄工程——母亲河上一颗南水北调世纪梦的璀璨明珠……

她凝聚着穿黄人穿越黄河的历史担当

她凝聚着穿黄人挑战黄河、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她闪烁着穿黄人的智慧之光……(作者:成昆铁路沙木拉打隧道老兵、中铁隧道股份退休员工 廖兴久)

最近更新
浏览量排行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项目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豫ICP备11007972号 | zszz@cnteg.com | 0371-67283800

河南省郑州高新科技开发区科学大道99号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2018-202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