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大地无情,雅安有爱

——中铁隧道股份抗震救灾抢险突击队“4.20”地震抢险纪实

震起雅雨城,川中皆悲恸;

雨水随泪落,中隧显真情。

雅安素来以“雅雨”闻名,在这里,一年365天里大约有200天在下雨,然而今年雅安的雨水格外的多……

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巴蜀大地再遭重创,给川中百姓带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大地上出现一道道伤口,人群中传来一声声哭泣,楼倒屋塌,险象环生,生离死别,触目惊心。山清水秀不再,满目眉头紧锁,一处处废墟映着一滴滴眼泪,一声声哀号道不尽雅安百姓的悲戚。

北纬30°19′,东经102°57′,历史不会忘记这个坐标,我们也会牢记距震中80公里的这群“可爱的人”。

中隧儿女,素为人先,身为央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工程单位在自然灾难面前的使命感,身处四川地区多年那义不容辞的属地认同感,督促着中铁隧道再次出征奔赴在抗震救灾抢险一线上。他们冒着余震、滚石和塌方的危险,克服极度疲惫、极度饥饿等困难,连续奋战,先后抢通318国道、210省道“生命通道”,抢通灵关镇到芦山县的第二通道,为救援人员、物资第一时间进入镇区赢得了宝贵时间……

主动请缨

由中铁隧道股份负责施工的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地处雅安市天全县境内,地震发生时项目部驻地也有着强烈的震感。当时有的员工刚吃过早饭来到办公室,有的员工仍然在隧道内施工,上夜班的员工刚刚躺倒床上,发现地震后,经历过“5·12”汶川地震的员工们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

项目部迅速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对隧道施工现场、办公生活区、高挡护高边坡进行损失调查和隐患排查,在确保项目全体参建员工的安全后,项目书记吴峰成给全体员工下了一道死命令:立即给家人、朋友打电话报平安,不要让关心的亲人更加担忧。

9:30分,项目经理冯志谦接到集团公司成都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吴宗学的电话,要求项目部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主动参与抗震救灾。

当天上午,中铁隧道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丁荣富召开紧急会议,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机制,积极参与抗震救灾,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冯志谦便翻遍手机通讯录,找到雅安市交通局叶其林的电话:“叶局长您好,我是中铁隧道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的冯志谦,我们是隧道施工的‘国家队’,我们有丰富的施工经验,我们有优良的大型设备,我们距离灾区不到100公里,已经组织好了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员工,随时可以参加到抗震救灾抢险,我们听候上级命令调遣!”

电话那边传来叶局长激动的声音:“没有想到你们同处灾区,居然能够不顾自己安危,首先考虑抢险救灾,我这就与四川省交通厅申请!”

10分钟后,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黄英权的电话打了过来:“我代表四川省交通厅感谢你们,你们的举动彰显着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感谢你们主动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来。在抢险过程中,如果遇到交通管制,可直接与我和叶局长联系,给你们一路绿灯!”

得到这个好消息后,项目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召开抗震救灾紧急部署会议,组织中铁隧道抗震救灾抢险突击队。

在中铁隧道集团中,川籍员工占了很大一部分,二郎山项目的川籍员工更是占到了70%以上,灾情牵动着他们的心,大家纷纷请愿,希望能够尽快赶到灾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然而灾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为了提高抢险效率,最大程度地帮助受灾群众,项目部挑选了35名有经验的正式员工,带着施工现场性能最优良的2台装载机、2台挖掘机、1台大型运输车、1台发电机、1台空压机以及若干抢险物资和工具,在做完简单的设备保养后,于20日下午14:00正式奔赴灾区一线。

牛刀小试

 

走过川藏线的人都知道,穿山越岭、九曲十八弯的G318国道是国内路况最险峻、通行难度最大的公路之一,然而这已经是川藏地区与外界联系最便捷的通道,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通道,因此它的通畅与否影响着此次抢险人员、救灾物资、设备的运输。抢险突击队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抢通G318国道。

从项目部驻地出发,狭窄的道路两旁,危峰兀立,激流汹涌,到3公里处便遇到第一处塌方,双向两车道的G318国道被塌方体堵得严严实实。看着断行的道路大家都明白,迟抢通一秒,救援力量就会晚一秒进入灾区。抢险突击队队长冯志谦一声令下,大家立刻对塌方体进行清理。

在狭窄的道路上,挖掘机、装载机发出一声声怒吼,一次次地把前方的塌方体清理。为了保障G318国道通讯的顺畅和安全,抢险突击队还组成了一支22人的“铁锹队”,一锹锹地清理剩下的土渣和碎石。汗水湿透了衣服,手掌磨出了血泡,但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点抢通!

此时距地震刚发生不久,余震频频,其中较为强烈的就有四五次。山体在继续滑坡,碎石、泥土、树枝不断落在队员的身上、安全帽上,队员开玩笑说道,“密集得像在下雨一样”。但是看不到有人退缩,看不到有人休息,他们知道,里面有人在等着!

20日15时,距离天全县8公里处,救援队遭遇到1200方的塌方体,堆成了五六层楼高的土坡,有多个巨石,最大的长3米,宽2米,还有小的危石飞下,砸在队员们身上。此刻,各种救灾车辆堵了七八公里。

这里地势险要,一边是河,一边是悬崖,道路就在悬崖与河道的中间。现场已有一些小型装载机正在抢险,然而在巨大的土石方面前进展缓慢。当地人民看到“中铁隧道”的旗帜,激动地说:“你们来就好了!”

两台大型装载机大显身手,一个半小时便清理好塌方体。对于这些巨石,队员们齐心协力,利用杠杆原理,慢慢挪移,终于将这些巨石移到河中。

现场指挥的天全县副县长杜雪峰紧紧握着救援队员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谢谢你们!”

就这样,救援队不分昼夜向天全县前进。仅在G318国道上就抢通了11处塌方。

20日17:40,抢险队经过4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抵达天全县城。

生命通道

由于灾区通讯信号极差,直到20日20:20,抢险救援队才与位于芦山县郊的四川省交通厅抢险指挥部联系上。

震后10小时内,雅安市宝兴县依旧交通中断、音信不通、电网瘫痪,没有任何消息,资源短缺,只能够维持一两天,无数条生命在忍受伤痛的折磨,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孤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震中芦山县现场指挥抗震救灾,要求当晚救援队伍就算不睡觉,也要打通通往宝兴的道路,抓紧救援。

抢通S210省道芦山至宝兴方向通道,成为必须立即解决的重大问题。出于高度信任,现场指挥的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黄英权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中铁隧道抢险救援队。

从出发到现在6个多小时里,抢险队员滴水未进、粒米未沾,早已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但险情就是命令,救援不容等待!“出发!”队长冯志谦一声令下,大家未做休整便继续向宝兴挺进。

这段数十公里的道路上,塌方体有多少,在不断的余震与呼啸的山风中,还有多少危险,想到还有埋在废墟中的灾区同胞们,队员们此时都顾不上了,大家只有一个心愿——打通“孤岛”生命线。

深夜里,只有风声陪着抢险突击队前行,山上摇摇欲坠的石头也在风大雨急中往下滚落,挖掘机、装载机司机们常常能听到石头砸落在车上的声音。然而面对危险,没有人休息,没有人退缩,所有人都投入到对塌方体的清理中。

23时30分,救援队到达距宝兴县灵关镇5公里处,遭遇到长150米的5000立方坍塌体,中间混杂着数不清的树木,其中直径超过50厘米的大树就有四五棵,碗口粗的更是数十棵,极大地增加了抢险的难度。

面对巨大的塌方体,救援队携带的带有防滑链的大型设备显示出优势来。救援队员冒着余震和飞石,继续顽强地奋战着。现场指挥的安全员谢忠军腿部被飞石击伤,但此时顾不上疼痛,仍然忘我地指挥着。

21日8时30分,救援队终于完成了这处坍塌体的疏通清理。但是只前进了两三公里,便又遇上了一处巨石塌方,其中15至20吨的巨石便有三四块,5至15吨的有十多块。

现场副队长杨志田分析,如果采取爆破作业,很可能诱发二次灾害,于是放弃了爆破作业。

由于巨石重量过大,挖掘机失去用武之地,只能用破碎机进行破碎作业,然后,挖掘机手再凭着熟练的操作,通过铲斗上的锯齿转动巨石,慢慢地将其移开。

装载机手林成主早已累得抬不起胳膊,磨破的血泡染红了手套,却一直紧咬牙关坚持。在接受四川当地媒体采访时,他说:“那么多人在里面不知是死是活,恨不得一铲子下去就把路挖通!”

四川省副省长王宁、省交通厅厅长彭琳现场指挥,目睹了一个半小时的抢险全程。王宁副省长不禁对冯志谦说:“你们不愧是央企,有你们在,我就放心了。”

21日13时30分,救援队和其他来支援的部队一起,打通了S210省道芦山至灵关段。

砂石被一铲一铲地挖开,路面一米一米露出来,近了!近了!!更近了!!!“通了!通了!!终于通了!!!”尽管已经疲惫不堪,但谁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异口同声地欢呼着。

至此,芦山县到宝兴县的S210省道全部抢通!

夜以继日

任务圆满完成后,中铁隧道抢险突击队已经准备“班师回朝”,队员们早已疲惫不堪,都开始期待热水澡、热腾腾的米饭和往日有些嫌弃的硬板床了,但冯志谦又临时接到了新的任务:抢通XT06乡道(原S210省道)灵山至双石镇的通道。

原来虽然S210省道已经抢通,但大量的救灾车辆和人员使得还未完全畅通的道路不堪重负,再加上余震频频,连续降雨又使得岩石时有塌落,很容易便造成安全隐患和交通堵塞,因此,打通芦山至灵关镇的第二条“生命通道”势在必行!

生命在与时间赛跑,一刻也不能等待!“出发!”队长冯志谦又一声令下,抢险队员即刻上车,朝灵山挺近......

此时,距20日14时出发已经36个小时了。在这36个小时中,队员们没有休息一刻,直到现在坐到车里,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僵硬,骨头似乎散了架,手上的血泡像火烧一样疼,轻微动一下四肢都会感到钻心的疼;睡意渐渐袭来,眼皮开始打架,真想躺下来酣睡一觉。

然而,为了带更多队员及物资,每辆车都挤满了人,原本只能坐一个人的装载机里现在竟塞了3个人,7座的面包车里也不得挤下9个人。就这样,大家挤在一起肩靠着肩,背靠着背,多想侧个身、转个脸,或者张张双臂伸个懒腰,但为了不影响其他队员休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保持一个姿势,没有一个人转动一下身体......

山谷里的夜风很凉,这群已经疲乏至极的队员们就这样休息了一夜,当第二天早上6点钟他们继续奋战时,有些人发现自己已经感冒了,嗓子也十分疼痛。

智者“移山”

短暂的休息过后,22日早8时,中铁隧道抢险救援突击队准时出发,在14公里的道路上,他们游刃有余地疏通了11处小型坍塌体,在所有人都以为胜利在望时,上午11时,一个庞然大物横亘在道路中间,15万余方的坍塌体矗立在前方,完全阻断了前进的道路。

当看到半座山都垮下来后,全体队员都惊住了。堵住了半个河道,损毁了近百米公路,坍塌体高度达到140米,长度达到150米。要想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工程量之大,任务之艰巨,时间之长久,令人咋舌。

若按正常施工办法抢险,恐怕一个月都移不走“这座大山”!而此情此境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前所未有的“硬骨头”,不能“硬肯”,只能“智移”!队长冯志谦立刻召集骨干队员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大家凭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另辟蹊径!施工方案迅速调整:首先在15万余方坍塌体上新开一条便道,再从二郎山项目部调一台挖掘机增援抢险现场,晚上通宵作业!

自22日16时起,救援队开始在15万余方坍塌体上作业。

“如果我的手电筒一闪,你一定要马上离开。”这是安全员谢忠军对装载机手黄文说过的一句话,当时灾区已经停水停电,晚上作业全靠车大灯和手电筒的照亮,面对如此巨大,且仍在不断滑坡的坍塌体,危险和难度可想而知。

天气下起了小雨,救援队员浑身湿透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他们在奔走在塌方体上,浑身泥土,像泥人似的。

23日11时,从二郎山工地现场调运过来的挖掘机经过19个小时“长途跋涉”到达现场投入使用。有了“生力军”加入,抢险进度加快了。

23日16时,进过连续28个小时的奋战,抢险救援队终于打通芦山县至灵关镇的第二运输通道,极大缓解了S210省道的交通压力。封闭了近4天的沿线村庄,终于源源不断地得到了救灾物资。

衔环结草

22日晚,夜又黑了,这是XT06乡道附近村庄度过的第3个黑夜。

在这3天时间里,他们无法收看电视知晓外部情况,无法拨打电话联系在乎的人,与世隔绝是此时最痛苦的事情。

在看到这样的情况后,抢险救援突击队指导员吴峰成立刻要求队员们把35kw的发电机拿来给村民们发电。

在得知村里有两户人家通电的消息后,400多号村民都汇集在一起。

灯亮了,人们笑了,电视响了,可以看新闻了,我们了解其他灾区的情况;电话拨通,亲友知道我没事儿了。深夜里,星星点点亮起的手机屏幕,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为了感谢救援队,全村村民把仅剩的大米都拿了出来,在几近断粮的时刻,还给队员们炒了三个菜。冯志谦感动得要给村民付钱,当地村民生气了:“你们又帮我们修路,还帮我们发电让我们跟家人联系上,如果你们吃顿饭就要给钱,我们就不让你们吃了!”

还有村民拿来自家从倒塌的房屋中抢出来的席子和被子,让队员们临时休息。

这群大部分来自四川的汉子,感动地流泪了:这里就是我的家,这里都是我的亲人!

当二郎山项目的业主四川交投集团的副经理询问冯志谦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冯志谦说道:“困难有,不过我们都能解决,能不能送些大米和蔬菜进来,乡亲们把饭菜都给我们了,自己没得吃了。”

第二天,四川交投集团开来了一辆满载的轿车,送来了300斤大米,5桶油以及一些蔬菜。

在23日16时完成全部抢险任务后,突击队没做停留便直接返回项目驻地,路过双石镇时,刚好赶上当地居民吃晚饭,看到中铁隧道抢险救援突击队的身影,立刻拉着大家要进帐篷吃饭。

冯志谦走进一看,村民们都是小半碗小半碗的吃,实在不忍心让乡亲们挨饿,立即下命令,我们还有几个小时就回项目驻地了,乡亲们也很辛苦,不准在当地村民家里吃饭。

就这样,饥肠辘辘的队员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7个小时之后,终于回到了项目部驻地,这是已是24日凌晨一点半了。

回来后,不少队员都出现了感冒、发烧及拉肚子的症状。因为在灾区一直都是冷水泡面,再加上在寒冷的夜风中彻夜奋战,没有时间休息,很多人都病倒了。

直到26日,还有队员因为胃肠道疾病在医院输液。

 

4日3夜,35人的队伍,6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9台大型设备,22把铁锹,2箱安全帽,10箱泡面,直径50cm的大树,重达20吨的巨石,150000方的坍塌体……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从不说谎,一组组数字包裹着人间大爱与温暖,闪射出令人敬佩的中隧精神,打动着灾区百姓的心。

我们遇到灾难,我们见证危险,我们一路前行,我们彻夜无眠,我们开山辟路,我们创造奇迹,震撼撕裂大地时,我们始终与雅安在一起。

援助雅安 挺进宝兴

最近更新
浏览量排行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项目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豫ICP备11007972号 | zszz@cnteg.com | 0371-67283800

河南省郑州高新科技开发区科学大道99号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2018-202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