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肩扛大海永不言弃的开拓者

忆厦门翔安隧道工程建设英雄群体

         郑州 李华坤 陈勇 厦门的天空是蔚蓝的,厦门的大海也是蔚蓝的,但大海比天空更多了几分深邃。在厦门蔚蓝的海底,一条时空隧道连接着厦门本岛和翔安区,这就是翔安隧道,国内首条海底隧道,厦门环东海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
         2010年8月,为了表彰厦门翔安隧道以及在厦门翔安隧道战斗过的英雄们,福建省、厦门市在厦门市人民大会堂召开翔安隧道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由于中铁隧道翔安隧道A1标在首条海底隧道建设过程中进度、安全、质量等各方面始终保持者领跑优势,福建省、厦门市决定将“翔安隧道重大贡献单位”等多项荣誉颁发给中铁隧道的建设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这个群体攻坚克险,奋力前行?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厦门翔安隧道A1标的建设者们。

         有一种实力叫一路领先
         2005 年9月1日,国内首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开工建设,中铁隧道股份承担了A1标段施工任务。首条海底隧道兴建拉开了我国穿越江湖海洋的大幕,对于隧道施工专业技术优势突出的中铁隧道股份来说是必须肩负起的历史重任,一定要当好海底隧道施工领航角色。为此,公司组建了以孙振川担任常务副经理、靳玉东担任书记、刘胜东担任总工程师的项目核心管理团队。他们凭借着开拓的视野和管理思路,对项目工程情况的深刻了解,及时制定最优施工方案,使翔安隧道的顺利施工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项目管理过程中,他们严格管理,科学筹划,勇于创新,积极采用新方法、新工艺,使翔安隧道A1标不管施工进度,还是施工质量一直遥遥领先。
         “翔安隧道工程建设个人突出贡献奖”、“福建省劳动模范”,面对这些个人荣誉,中铁隧道股份总工程师、项目常务副经理孙振川显得很平静。他说,与个人荣誉相比,更看重 “翔安隧道工程建设重大贡献单位”等这些集体荣誉。在他看来,翔安隧道A1标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不仅仅是靠项目团团队的努力,而依靠翔安隧道A1标项目部全体员工5年以来兢兢业业的拼搏工作换来的。从陆域端长达1000米的浅埋大垮长距离CRD施工,再到海底风化深槽段以及地质突变地段等潜在高风险的开挖,他们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的难题。他们用刻苦钻研回报业主的信任;他们用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认可;他们用努力的工作回报妻儿的期待。
         “翔安隧道工程建设重大贡献单位”,是为整个中铁隧道颁发的,中铁隧道也是翔安隧道四家施工企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这是对中铁隧道施工实力、管理水平的认可,是对中铁隧道人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精神的褒奖。

         有一种精神叫永不言弃
         能否顺利建成翔安隧道,穿越风化深槽是关键。面对“风化深槽(囊)”这个海底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难题,以项目副经理惠建永为首的项目部技术人员多次同专家探讨,大胆尝试,制定了科学精细的穿越风化深槽三步曲: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地质加固、开挖支护;率先组建起地下工程攻克软弱围岩的“特种部队”,确立“先探后挖,预注浆加固,遇水必堵”的整体施工方案。几经论证,A1标在4个月内完成了“全断面帷幕注浆工艺”可行性试验。经过摸索、探究、完善、论证,A1标率先顺利通过F1风化深槽。之后,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健全应急措施,稳扎稳打,步步推进,顺利完成F4、F5、F2共499m风化深槽段施工。
         A1标段陆域端长达1000米的浅埋段,给A1标的建设者带来诸多麻烦,其陆域端最浅埋深6米,最深处也仅有26米。陆域端主要地质为全强风化花岗岩,遇水即泥化、崩解坍塌,由于地下水丰富,且隧道全部位于地下水位线以下,开挖过程中坍塌严重,有时一天前进0.5m都困难。为解决地下水对隧道开挖的影响,惠建永带领工程部长梁海清等工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终于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将市政工程中的降水技术运用到隧道施工中来,采取洞内轻型井点降水结合洞外地表大管井降水相结合的方式对地下水进行处理,再通过地表注浆,硬化土体,为隧道快速开挖奠定了基础。此工法被厦门市政府工程顾问、中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誉为“海底隧道第一工法”。
         一步步走来,他们见证了翔安隧道建成的艰辛历程;他们勇于向前,积极实施团队技术创新;他们不断研究、探讨,编制利于施工、便于管理、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他们为隧道实现安全快速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他参建单位穿越风化深槽提供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也为海底隧道克服风化深槽施工提供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新工艺流程。

         有一种情怀叫坚定责任
         A1标始终注重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工作无小事”这是项目党工委书记靳玉东的口头禅。他将安全管理融入到项目文化建设中。项目开工伊始,在他的督导下,以项目安全总监闫发军为发起人,项目副经理杨晓红、蔡长模为实施责任人,项目部确立了安全生产创“六无”的管理目标,即实现“无重伤、无死亡、无坍塌、无火灾、无重大机械事故”。在技术上,项目部根据隧道设计文件进行地质灾害分级,编制地质预测预报实施预案,确定组织方式、预报手段、方法、资源配置以及个性化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施工中,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运用地震波探测仪、红外探测仪、地质雷达、电测法和超前地质钻孔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相互印证,为探明地质、及时调整施工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在管理中,一方面严格落实“控制重大危险源的十八项卡死制度”,坚决杜绝违章作业,最大限度地消除可预见的事故隐患。另一方面,强化隧道施工程序化管理,将凿眼、爆破、出碴、衬砌等隧道作业主要工序分解为具体作业环节,有效地解决了隧道施工多工序、多工种同时作业、施工干扰大的问题。正是因为A1标项目部全体人员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项目部创造了自开工至完工期间“零死亡率”的安全奇迹。
         A1崇尚“责任就是质量”的理念,他们始终坚持“做精品工程,树标杆项目”的项目管理思路。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首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自项目经理至作业人员的质量管理网络。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施工”的原则,严把质量关,坚决贯彻执行“每道工序必检、每道工序合格率100%、谁施工,谁负责,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施工操作人员是直接责任人”的根本思想。同时,项目部严格执行质检工程师 “一票否决权”制度,为各道工序质量保驾护航,使施工规范化、合理化。从而有效保证在快节奏的施工节奏下,出优质产品,做好精品项目。经检测、检查A1标各项质量指标的合格率均为100%,全面完成了业主要求目标。

         有一群人曾肩抗大海
         厦门翔安隧道A1标项目部,因为有了像孙振川、靳玉东、刘胜东这样精于管理、眼界开阔的管理团队,有了惠建永、王小军、梁海清这样勤奋执着、善于钻研的技术骨干,有了阎发军、蔡长模、杨晓红这样踏实肯定、无私奉献的生产尖兵,更有着数百名中铁隧道海底建设者的辛劳和汗水,项目部才能够勇于面对重重困难顺利建成翔安隧道。
         2005年9月,刚刚走马上任翔安隧道A1标项目常务副经理的孙振川,把翔安隧道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他将翔安隧道的重、难点精辟概括为“深、难、高、多”四个字。他的精确判断,为翔安隧道施工提供了准确的理论依据。正是在他精确判断的指引下,翔安隧道A1标在工程进度、质量等始终保持第一的佳绩。
         靳玉东,勤于企业品牌的塑造和项目形象的宣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省电视台、中国建设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和网站都对厦门翔安隧道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胡锦涛、贾庆林、贺国强等国家领导人及众多省部级领导都曾亲临视察过工地建设,对翔安海底隧道的项目文化做出了高度评价。2009年12月,靳玉东因在翔安隧道的突出表现,被评为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
         惠建永,面对艰难勇于接受挑战,多项技术创新在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些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同时积极开展二次经营,先后成功进行了主洞服务洞过F2、F4风化深槽全断面帷幕注浆超前大管棚变更及科研注浆变更等多份变更,为项目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厦门市委、市政府授予“翔安隧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奖”称号,被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不一而足,正是有了这个英雄群体每一位成员的奋力,才赢得了2010年4月厦门翔安隧道的正式通车。我们还清晰的记得那一刻,翔安隧道的所有施工人员像厦门市全体市民一样,脸上挂满了笑容和自豪。翔安隧道为中国隧道施工领域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填补了国内海底隧道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安全管控上的空白,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海底隧道施工的专业技术人才。“历史把重任交给了我们,我们把大海扛在了肩上。”这是中铁隧道股份参建翔安隧道A1标施工的一名普普通通员工写下的诗句,也是所有翔安隧道建设者的精神写照。他们是肩扛大海的开拓者,是永不言弃的追梦人。

最近更新
浏览量排行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项目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豫ICP备11007972号 | zszz@cnteg.com | 0371-67283800

河南省郑州高新科技开发区科学大道99号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2018-2020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