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建局四十周年献礼】中隧老兵日记(三)

 

1.jpg

 

第三篇 成昆铁路的隧道尖兵

      

       (四)穿越沙木拉打水帘洞

 

       沙木拉打隧道全长6379.12米,当时是全国最长的铁路隧道。隧道海拔高程2234米,它是成昆铁路的控制工程。

       成昆铁路有4座施工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大的隧道,南有铁道兵的凉风垭隧道、梅花山隧道;北有铁二局十一处的关村坝隧道和十二处的沙木拉打隧道。沙木拉打隧道比那三座隧道安全风险更大、施工难度更大、海拔更高,有“空中铁道”和“成昆咽喉”之称。

       十二处(原西南铁路局隧道五处,1966年8月改名为铁二局十二处),组织了沙木拉打隧道攻坚战。在沙木拉打隧道南口组建了一二〇一工程队(原五〇二工程队),工程队下设4个分队:平洞分队、正洞下部开挖衬砌分队、正洞上部开挖衬砌分队、机械分队。

       每一个洞口4个分队,加上电站和后勤人员,人数达800人,沙木拉打隧道南北两个口,人数达1600人,真是人海战术。

       沙木拉打隧道在渗水、涌水、断层塌方、流砂、岩爆、瓦斯中穿越。每当我们走进平行导洞,掌子面上风钻怒吼,气浪翻滚。隧道工们头顶水柱,双腿泡在一尺多深的水里干活。风钻后面,二十几个四川新工人,正在进行人工除碴,他们用掏心耙、铁簸箕和大柳筐这些原始工具,要搬走掌子面上的这座小碴山。四川小伙用掏心耙把岩碴扒进铁簸箕,倒进大柳筐。两人抬起那大柳筐,一个棒小伙对着大柳筐钻进去,扛起100多斤的碴筐,奔跑几十步,倒进铁斗车。一、二百斤的大岩块,两人把它抬起来,放在一个小伙的肩背上,小伙背起大岩块,跑步向前,拼尽全身的力气把这个“大家伙”拱进铁斗车。

       隧道工们扛着大碴筐,背着大岩块在水帘洞里穿行,这里的每分每秒都在拼体力、拼意志,这是沙木拉打隧道工们用血肉之躯与装碴机那钢铁之躯进行的一次较量。

       沙木拉打隧道在刚开工的一段时间,装碴机还没到工地,老班长对四川小伙们说:“毛主席要骑着毛驴来成昆铁路!我们要提前打通沙木拉打!装碴机没有来,我们不能再等了,咱工班几十号人,个个都是装碴机!”

       在沙木拉打隧道北口平洞,那台钢铁之躯的装碴机没进洞之前,就是靠隧道工们那血肉之躯组成的“装碴机”不断的装走掌子面上那一座又一座的碴山……

       平洞在快速地向前延伸,那些血肉之躯的“装碴机”也在水帘洞里飞速穿越。

       几个月后,平洞进来一台H762电动装碴机,这对那些从宝成铁路开始扛了十几年大碴筐的隧道老兵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洋机械,惊喜若狂地拍着自己的肩背喊叫起来:“我解放了!我解放了!”

       但不久以后,老兵发现了这台轨行式装碴机的两个弱点。第一是碴斗小,装满一铁斗车碴,要反复好几次;第二是轨道两侧一米以外的岩碴够不着无法装,剩下的30%的碴还是靠人工扒碴,铁簸箕装碴。装碴机尽管有弱点,但它装碴速度快,工效仍是人工装碴的三倍,开挖班为抢施工进度,凡是装碴机够不着的地方和掌子面边角地方,就采用人海战术,人工装碴。从此以后,平洞时出现了两种型号的装碴机—H762装碴机和“隧道工型”装碴机。

       这两种装碴机优势互补,平洞开挖进度直线上升,有三个四川小伙成了第一批H762装碴机司机。

       平洞是整个隧道的开路先锋,它必须超前、再超前,它是一个超前地质探测洞,为右方施工提供地质预测,预报信息。它开辟出一个又一个与正洞相连的横通道,就是与正洞距离最近的通风排烟的通道,又是正洞运输分流通道;如果正洞的排水管道通过横洞伸入平洞就是排水洞(指上坡段)。

       平洞穿过一条又一条断层塌方带,穿过一道道涌水、渗水、流砂、岩爆,瓦斯地质段,不断地向前延伸。

       平洞在快速延伸,平洞在超前——超前200米、超前400米、超前600米……一路向南穿插,直指沙木拉打南口。

       铁路老兵有一句话:“水帘洞里十分险,有七分险就在正洞上部”。让我们走进沙木拉打隧道北口的正洞上部开挖和砼拱部衬砌作业区。

       上导坑,风钻齐鸣,气浪滚滚,风钻工们正在进钻,狭窄的上导坑后面是上导坑扩大开挖后的拱部开挖断面。支撑班的支撑工们正抬着圆木,架立着4米多高,6米多宽的扇形支撑。原始的“矿山法施工”是先拱后墙,在砼拱部没成型前,扇形支撑是唯一支承围岩变形压力,预防塌方的支撑体系。

       扇形支撑后面紧跟着砼拱部施工作业面。九排钢拱架,形成12米长的拱部模型支承骨架。砼灌注作业采用边立模、边灌注、边拆扇形斜衬,保留梯形架,最后拆除梯形架,灌注封口砼。

       砼灌注作业施工机械,一台卷扬机通过圆木支架上的滑轮,正洞下导坑的水泥、砂、石子经过漏碴,吊上来倒进搅拌机、搅合砼。用手“推翻斗车推进作业面”,倒入砼存料大铁板。砼入模是四个四川棒小伙用小揪把砼一揪一揪甩进3米多高,3米多远的拱部模型。8个小时,每个小伙要甩出砼2000大揪。小伙们只穿一条短裤衩还汗流浃背,作业面施工温度达39度、40度。砼工班简直在大蒸笼里干活,这里的分分秒秒都在拼体力,都在向人们的意志发起挑战。

       砼灌注作业面上,经常有甩大揪的四川小伙昏倒,昏倒的人被背下作业面,背到平洞横通道口清凉处休息。一阵阵凉风吹过来,四川小伙清醒后,又冲进了作业面……

       开工后一段时间,正洞上部开挖衬砌施工进度直线上升,砼拱部以月进150—200米的速度向前延伸。

       不久后,开挖断面第一次出现涌水、渗水,围岩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强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质段。开挖后再经风化,泥岩经渗水浸泡,就被泡软、泡散,变成拱部开挖断面的脱离层,随时可能塌落下来。

       正洞上部开挖,扇形支撑,砼拱部在艰难向前推进……过了几条围岩破碎带着流砂的断层,又横过来几道软弱围岩断层,穿过了一段渗水涌水段,又过来一段渗水涌水段,断断续续,一段接着一段……这就是沙木拉打隧道北口的水帘洞。

       隧道老兵龙本凤,带着开挖班冒着洞顶渗水的“暴雨”,在“呲牙咧嘴”的开挖断面下,打钻、放炮,通过漏碴孔向下导洞轨道上的铁斗车漏碴。头顶的危石什么时候降临下来?开挖工们完全置之度外。

       扇形支撑作业面的支撑工们,顶着洞顶喷射的水柱,扛着沉重的卧梁、主柱、横梁在弧型开挖断面上,架立梯形支撑,顶衬着扇形斜撑和纵向联系衬木。

       在严重渗水,涌水的塌方带,一段十几米长的扇形支撑,要反反复复架立几次才能成型。有时候,一段扇形支撑才架立了一半,塌方下来了,又被推倒。有时候,一段十几米的扇形支撑还有最后两排就伸到开挖断面最前端,突入其来的塌方,又摧垮了最前面的几排扇形支撑。

       在一次次塌方面前,支撑班没有被吓倒。他们靠集体的智慧,靠支撑工那顶天立地的胆量与塌方较量,向死神挑战。他们说:“你塌你的,我立我的!你塌?我就立!你再塌?我就再立!人在!扇形支撑就在!”

       他们要为后面的拱部砼灌注作业,打开一条线全通道,他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在与渗水、涌水、塌方挑战的日日夜夜,有一个隧道老兵,总是哪里有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就是共产党员,分队的领工员寿德全,他要和开挖班,支衬班的隧道老兵们,四川新工人,并肩战斗,战胜塌方。

       他上去了,腰插斧子,背背扒钉,爬上几米高的梯形支撑给新工人们作示范动作,传授快速架立扇形支撑的作业要领。他说:“在水帘洞塌方段架立着扇形支撑就是一个抢字!在个快字,如果你抢在塌方前面,它就塌不下来!如果你慢了十分、八分钟,一塌下来就治不住了。

       他这个领工员,四川小伙叫老“老工兵”,他险象环生的塌方下,他总是第一个上去,像工兵排地雷一样,排出了前方的危险后,才叫四川新工人上来。

       他是一个流动的安全哨兵,哪里最危险,他就在那里现场指挥,站岗放哨,只要他发现有可能塌方的预兆,就吹响他的口哨,大家听到口哨声,丢掉手中的工具就往外撤。他总是最后一个撤离的人。在他的口哨声中,开挖班、支撑班一次又一次在塌方中脱险。

       天有不测风云,在一次意外的大塌方中,寿德全和开挖班长龙本凤,两位隧道老兵,为沙木拉打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从这两位隧道老兵身上,我看到了沙木拉打精神,从两位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上,我看一种信仰的力量,看到一个共产党员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献身的初心。

       老兵倒下了,但老兵留下的沙木拉打精神永远不倒。老兵的下一代在水帘洞里,在一次又一次塌方中千锤百炼,成为十二处一支年轻的生力军。

       老兵离开了沙木拉打,但老兵的战友仍然在战斗……

       拱部砼衬砌班班长王艮堂带着十多个隧道老兵和20几个四川小伙,在水帘洞里穿越。

       拱部衬砌断面上,纵横交错的岩缝里流淌着泥砂,岩缝交叉处喷射着泥水。王班长带着他的几十号人,各就各位,用在铁工房加工制作的长度不同的钢针和条型钢板楔子,用手锤或八磅锤把一团团棉纱楔进岩缝……接着老王的目光又在楔进棉纱的一条条岩缝搜索着找“水路”。最后抢起风钻在拱部前端打几个泄水孔。

       紧接着三人一组,把一条条用竹皮夹着山草,用铁丝捆扎成的土制“导水管”,沿着纵横交错的渗水岩缝,挷扎在钢针和钢楔上,三个小时后再现了一个“导水管”格网。导水格网形成后,又沿拱部的弧形环,每2米间距,固定一条弧形导水管,最后在左右拱脚岩壁处各固定一条13米多长的粗导水管。4小时后堵泥堵沙和导水作业,结束了。与堵泥、堵砂和导水同步作业的木工师傅们已把九排支承拱部模板的钢拱架立好,第一层模板已安装。拱部砼灌注开始了,为了加快施工进度,砼入模是快速灌注砼的关键。砼入模是靠人工甩大揪,把砼甩进几米高、几米远的拱部模型。在水帘洞塌方地带,砼拱部早已成型一天,就多一分安全,拖后一天就可能拖出危险来!王班长把原来甩大揪的四人组合,变成八人组合。每四人一组,十分钟后再轮换第二组,砼演奏家注速度直线上升,每个拱部砼灌注作业循环缩短几个小时。

       砼拱部在涌水、渗水、流砂、流泥、塌方的水帘洞里仍然以120米到15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在整个砼灌注施工过程中没发生过一次进泥进沙进水的质量事故。半个世纪前的六十年代国家贫穷,铁路隧道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落后,那里候没有治水的化学注浆技术,没有注浆机,能在水帘洞里灌注砼,做到不进水,不进砂,不进泥,真是工程奇迹啊!创造奇迹的人就是那批隧道老兵。

       当沙木拉打隧道北口,正洞上部拱部扩大开挖断面上,第一次出现涌水、渗水、流砂、塌方的地质变化时,王艮堂老班长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他对着开挖断面的涌水、渗水和岩缝流出来的流砂、流泥,久久的发呆……他苦若地思索着拱部怎样从水帘洞里穿过去?那天,他从洞内回到工棚,没有吃饭,也吃不下饭,一连几个不眠之夜,他都没找出答案。后面的砼拱部伸入水帘洞塌方带的倒计时时间,只有25天,真是火烧眉毛了,再找不到答案就只有停工了!如果硬闯过去,就会闯出质量事故来,沙木拉打隧道拱部就毁在咱手里。

       那天,刚下中班,他带着全班几十号人进入拱部扩大开挖作业面,他指着岩缝里喷射出的泥水、流砂说:“还有25天,我们的拱部就伸进这段涌水、渗水、流砂、流泥、塌方地段!如果岩缝里渗出的泥砂和喷射出来的大股泥水,进入正在灌注的砼中,砼拱部就变成豆腐渣拱部,沙木拉打隧道就会毁在我们手里……”

       他的话还没讲完,又响起一个炸雷似的声音:“我们决不能让一滴泥水进入拱部,国家把沙木拉打隧道交给我们,就是搭上一条命也要保住工程质量!搞砸了,我们就是人民的罪人!”老王一听声音,转过头来一看,是夜班的李班长、早班的石班长以及一群自发前来的隧道老兵们。最后,石班长提议王班长为召集人,每天在老王的工棚里开讨论会,定出堵泥、堵沙和治水的办法来,三个班长必须到。建议每个班派出几个代表参加。

       第二天上午,讨论会开始了,王班长首先发言:“对岩缝里流泥、流砂的问题怎么治?我琢磨了好几天,昨天夜里终于琢磨出来一个办法来,我打算用粗钢丝和小钢筋去铁工房加工成长短不同的钢针,用厚薄不同的钢板加工长短不同的条形钢楔子,用八磅锤或手锤把一团团棉纱楔进大大小小的岩缝或孔洞的深处,棉纱有过滤作用,泥砂就堵在里面了,几个小时后缝里就可能流出清水来,这第一步就是治泥砂,剩下的是治水,是第二步,第二步我还没想出来!”

       石班长接着发言:“堵泥、堵砂的办法,我们想到一起去了,如果渗水大、涌水大,泥砂含量大光靠堵还是不行的,要给流砂、流泥找出路,把它排出去!我在参加铁路工作前,在专业找水打井队干过,我会看岩缝找水路”!沙木拉打北口的洞子是下坡,如果在灌注砼的12米作业面上的岩缝上找水源点,找出水往哪里流的“水路”,在拱部最前端岩缝水路上,用风钻打几个斜插泄水孔,将砼灌注范围的大部分流砂、流泥排出去,问题就解决了!”

       石班长刚说完,王艮堂老班长鼓起掌来,他说:“石班长这个砼灌注的拱部最前端的“水路”上,斜插泄水孔的办法太好了,咱们俩这一堵,一排、一结合就保证了,拱部砼灌注时,一滴泥水都进不去了!但棉纱岩缝里的清水还会流进砼,下一步治水问题我们赶快想出一个办法来!”

       李班长发言了:“我看老王、老石的一堵、一排的办法行得通,咱们说干就干,马上去机械队废料堆找钢丝、钢筋和钢板,如果不够,还可以到前面大桥工地的废料堆里去找。找到后马上去铁工房加工!明天就去涌水、渗水段作实验,第二天他用皮尺量了12米作试验段,实验结果是流泥、流砂能够堵得住,但楔进棉纱的岩缝出清水要9个小时左右,在12米实验段最前端“水路”上打几个斜插泄水孔也流出大量泥砂水来,12米实验段内的出水量也减少了一多半,说明泄水孔是有效的,起了大作用,李班长提出:“以后拱部伸入渗水段涌水带,要提前10小时堵泥、堵砂和打泄水孔,今天的实验太重要,这个9小时出清水的数据太宝贵!对灌注砼前的施工准备时间到底要多长,找到了答案。

       第二天,讨论会又开始了。李班长发言了:“我昨夜没睡觉,又进洞进那个实验段去呆了好几个小时,终于琢磨出治水的办法了!你们知道四川的青竹席吗?那编席的青竹皮又薄又软,能弯、能折、能扭。我想用青竹皮,裹住山草,用细铁丝捆扎成一个扁圆形的土制“导水管”。这个导水管可接长、可切短、随你弯、随你折,柔软又牢实。把导水管卡在渗水岩缝的钢针和条形钢楔上,用细钢丝梆扎固定。在灌注砼时,砼水泥浆进不了导水管,同时,从岩缝的棉纱溢出的清水也从导水管排出去了。

       如果不是大的涌水、渗水,只要在左右拱脚岩壁各安装一条13米长的粗导管,把所有导水管连接起来,水就从左右拱脚岩壁两条粗导水管排出去了。

       如果严重涌水、渗水、流砂、流泥地带,就要沿拱部的拱圈,每隔2米多加一条环形导水管,我的办法行不行,只有把导水管做好了,安装在那12米实验段上,才能说行还是不行!现在剩下一个难题是这又薄又软的竹皮谁来做?”

       李班长的话刚说完,老王班长、老石班长就鼓起掌来连声说:“这个导水管办法行得通!咱们说干就干,马上找材料室买竹子,每个班下班后上山割山草。石班长转身向几个四川小伙子:”你们谁会加工那种又薄又软的青竹皮?”一个小伙站出来说:“我们那个小山村,都靠编竹席卖挣钱!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人都会这种手艺!散会后,我们就去铁工房加工竹刀。”

       没多久,竹子采购回来了,三个班的四川小伙们连夜加工出几大捆青竹皮。

       第二天,三个班长带着大伙,把竹皮、山草、铁线都带进那12米实验段。大家边制作导水管边安装……三个小时后,12米拱部实验段上一个导水管网格出现了。

       实验结果是:“从上到下导水管网格的水都流到拱脚左右两条粗导水管里排出了实验段作业面!隧道老兵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四川小伙子连说了三声:“要得!要得!硬是要得!”

       有一句老话说:“希望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老兵们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准备迎来了沙木拉打隧道第一个断层塌方、涌水、渗水、流砂、流泥的地质段。当第一节12米隧道拱部伸进水帘洞时,在拱部砼灌注的全过程中,没有进水,没有进泥,没有进砂……

       隧道拱部在向前延伸,隧道老兵在水帘洞的断层塌方下穿越……老兵们在想什么?他们心里只牵挂着,担心着拱部的工程质量,把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老兵们所说过的几句话:“国家把沙木拉打隧道交给我们,如果搞砸了,就是人民的罪人。”我们决不能让水帘洞的一滴水进入拱部砼!就是搭上一条命也要保住工程质量,不能让国家和人民交到我们手中的沙木拉打隧道又毁在我们手里!”

       老兵们把沙木拉打隧道的工程质量看成是国家的重托,人民的嘱咐,自己的使命。把施工环境十分险恶的“水帘洞”的拱部工程质量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从隧道老兵的身上,我看到沙木拉打精神的另一种更深层的内涵,从王班长、李班长、石班长三位共产党员的身上,看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看到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看到一种信仰的巨大力量。

       1966年9月,沙木拉打北口的拱部终于伸到隧道分界里程,沙木拉打隧道南北两口的拱部合龙了!贯通啦,沙木拉打隧道北口正洞上部的开挖工们、支撑工们、砼衬砌工们经过710个艰难险阻的日日夜夜奋战,终于盼来了这个来之不易的隧道拱部贯通的日子!

       在隧道拱部贯通那一天,四川小伙和他们的老兵师傅们的眼眶里都噙着泪花,这泪花饱含着隧道工们从水帘洞的断层塌方和岩爆、瓦斯的一层层死神封锁线里冲出来后的胜利喜悦,饱含着对为沙木拉打隧道献身的战友们深深怀念。

       在庆祝沙木拉打隧道拱部贯通的胜利时刻,隧道工们只说了一句话:“要使几千米的隧道拱部穿过水帘洞,那真是在老虎口里拔牙!”

       在老虎口里拔牙的就是那些危难时刻第一个冲上去的共产党员,就是那些身经百战的隧道老兵,就是第一次打山洞的四川小伙。

       让我们打开穿越沙木拉打水帘洞大事记录时间表:

       1964年10月16日,西南铁路工程局隧道五处501工程队和502工程队(后来改名铁二局十二处1201和1202工程队)开进了沙木拉打隧道。

       沙木拉打之夜,格外寂静,群山屏着呼吸,牛日河也把脚步放轻,它们在倾听,倾听沙木拉打隧道开工的炮声。

       深夜零点,沙木拉打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它向大西南人民宣告:几经停工的成昆铁路又开啦!它向300万大凉山彝族翻身农奴宣告:沙木拉打隧道开工了!

       1966年6月26日,成昆铁路沙木拉打隧道下导洞贯通,中共中央西南局建委致电祝贺。

       沙木拉打隧道下导洞的贯通来之不易。6379米的大穿越,真是一路险阻,一路难关。它穿过一条又一条断层塌方带,穿过一段又一段涌水渗水流砂、流泥的地质段,它穿越在“生命禁区”……

       6379米的大穿越,给隧道老兵们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时刻——

       1965年12月30日深夜11点50分,沙木拉打隧道北口下导洞响起了炮声,这一炮惊醒了在沙木拉打沉睡了几千年的水龙王,这一炮炸出了特大涌水。

       倾刻间,疯狂的涌水冲开岩缝,掀翻碴堆,奔涌而出。仅仅几个小时,沙木拉打北口这一段反坡隧洞深处的五六百米下导洞就变成了一条波浪翻滚的地下河。这一切发生后,野性的涌水没有停下它疯狂的脚步,一路爬坡,向洞口方向漫延……这就是沙木拉打隧道下导洞那一段涌水“水帘洞”,6379米大穿越,还要穿越数十段渗水的“水帘洞”,这就是沙木拉打水帘洞的诠释,英雄的隧道工们经过616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终于穿过了被苏联专家称为“生命禁区”的沙木拉打“水帘洞”。

       6379米大穿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人不倒,钻不停”的英雄故事。1965年5月,沙木拉打隧道下导洞的最后贯通进入倒计时。十二处在沙木拉打开展了“夺贯通红旗!人人立功当英雄”的活动。处领导从贯通面爆破安全上考虑,把隧道分界中心里程南北各后推十米作为预定的贯通会师点。谁最先打到会师点谁就夺到“英雄工程队”的这面红旗。在分队工班也开展“人人立功当英雄”的活动。

       在那个崇尚红旗,崇敬英雄的年代,把这场夺红旗当英旗的活动就变成了五〇一工程队和五〇二工程队,抢占贯通会师点的争夺战。隧道工们冒着浓烈的炮烟,头顶冰冷的渗水,豁出命来去争抢分分秒秒的时间,去夺取每一茬炮的进度,沙木拉打工地黑板报上出现了“人不倒钻不停”的战斗口号。

       在争夺贯通会师点的日日夜夜,有多少人昏倒在开挖掌子面,被抬上电瓶车送到洞外卫生所。他们醒来后,挣脱医生的阻拦又搭上电瓶车回到掌子面。在开挖掌子面,有人三次昏倒被送到洞外卫生所,又三次回到掌子面,大家称这叫“三出三进”。

       为了争时间抢进度,开挖面上集中了八把风钻,八个风钻工,有人昏倒了,身边的人就一个操起两把钻,有时四个人昏倒了,剩下的四个风钻工就每人操起两把钻,不一会被送到卫生所的风钻工又回来了,真是“人不倒钻不停!”人昏倒了,八把风钻仍然没停!

       下导洞贯通那天,沙木拉打工地举行千人庆功大会,由于501工程队和502工程队同一时刻打到贯通会师点,都夺得了一面英雄工程队的红旗,多少“三出三进”的隧道工胸前都戴上了英雄大红花。从这“三出三进”的英雄隧道工身上,我看到了“人不倒钻不停”的沙木拉打精神。

       1966年7月1日,沙木拉打隧道主体工程的最后完成已进入倒计时。当年十二处的领导,那些脱下军装的带兵人,把这个上倒计时叫“最后的大总攻!”在大总攻刚开始的七月份,十二处打出了月成洞360米的最新记录。

       当年成昆铁路北段的铁二局十一处关村坝隧道和成昆铁路南段铁道兵的凉风垭隧道,梅花山隧道都打出了月成洞三百零几米的新记录,但和十二处这个月成洞360米相比,还差五十多米。如果用体育专业术语来裁判这四个新记录, 十二处就是成昆铁路线上的冠军了。

       经过770个日夜艰苦卓绝的奋战,1966年11月30日,沙木拉打隧道主体工程胜利完成。两年来,在穿越沙木拉打水帘洞的攻坚战中,沙木拉打南口有三位隧道工人为成昆铁路献身,沙木拉打北口有六位隧道工人为成昆铁路献出宝贵的生命。

       1966年12月,十二处1201队(原501队)和1202队(原502队)从沙木拉打走出来,转移到十二处施工管段韩都路桥隧群新工地。

       197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致电祝贺成昆铁路全线通车。7月1日,成昆铁路线上第一列披红挂彩的列车,穿过了沙木拉打隧道。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项目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豫ICP备11007972号 | zszz@cnteg.com | 0371-67283800

河南省郑州高新科技开发区科学大道99号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 2018-2020 版权所有